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
在接下来的咚咚肿瘤科——妇科肿瘤最新诊疗系列文章中,冬瓜会陆续跟各位咚友介绍妇科肿瘤的最新临床诊疗规范与标准,让各位患者朋友在求医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有个更加清晰感性的认知,从而在求医问诊的路上不盲从,不讳疾忌医,采用最科学,最规范,最专业的方法和药物与病魔抗争到底!
本系列第二篇文章是关于宫颈癌的整体介绍和临床诊疗规范流程,以及最新的PD-1治疗总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认识这种邪恶的疾病!
宫颈癌,可预防的癌症
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85%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宫颈癌分布主要在中部地区,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有证据表明:初次性生活过早和早年分娩、性传播疾病、吸烟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HIV感染都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HPV16和HPV18是最常见的致癌类型。不过现在可通过HPV疫苗来进行初级预防。具体的宫颈癌疫苗服务可以联系咚咚客服。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多以性交出血为首发症状。此外,约80%的宫颈癌患者白带增多,阴道分泌物伴恶臭。出现疼痛则是晚期宫颈癌的症状,同时晚期会出现全身症状,合并感染引起发热,出现贫血、消瘦,以及尿频、尿急和血尿等。
宫颈癌的标准治疗
1:宫颈癌前病变是一组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期病变。
不典型增生(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活检如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者,暂按炎症处理,半年随访刮片复查宫颈涂片细胞学和必要时再作活检。
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可选择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
对重度不典型增生,可采用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
原位癌
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也可同时切除阴道1~2cm者。
2:宫颈浸润癌是指肿瘤病变穿透宫颈基底膜,发生间质浸润。
镜下早期浸润癌
一般作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及1~2cm的阴道组织。因镜下早期浸润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不需消除盆腔淋巴组织。
浸润癌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
3:综上所述,冬瓜总结了一下不同分期的患者朋友选择的不同治疗方法。
早期宫颈癌患者(I-IIA1期)可选择单纯根治性手术与单纯根治性放疗,两者5年生存率、死亡率、并发症几率相似。
对于IIB以上中晚期宫颈癌及局部晚期宫颈癌(IB2和IIA2期)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
宫颈癌患者诊治流程图
宫颈癌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即 Ia-IIa期。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消除。
手术类型:
-
I型:扩大子宫切除术即筋膜外子宫切除术(适用于Ia1期患者)。
-
II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切除范围还包括1/2骶、主韧带和部分阴道(适用于Ia2期患者)。
-
III型:广泛子宫切除术,(为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手术,适用于Ib-IIa期患者)。
-
IV型:超广泛子宫切除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
V型:盆腔脏器廓清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2:放射治疗
宫颈癌的首选疗法,主要应用于ⅡB期以上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及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患者手术后有手术切缘不净、宫旁受侵、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需辅助放、化疗。放射范围包括子宫颈及受累的阴道、子宫体、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
照射方法一般都采取用内外照射结合,内照射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及其邻近部位,包括子宫体、阴道上部及其邻近的宫旁组织(“A”)点。外照射则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分布的区域(“B”)点。
内放射源采用腔内镭(Ra)或137铯(137Cs),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病灶。
外放射源采用60钴(60Co),主要针对原发病灶以外的转移灶,包括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剂量一般为60Gy。
3:化学治疗
目前为止,子宫颈癌对大多数抗癌药物不敏感,主要应用于放疗病人,给予单药或联合化疗进行放疗增敏。
增敏化疗
NCCN治疗指南推荐方案(在放疗期间增敏化疗):
-
DDP:50-70mg/m2 + 5FU:4g/m2(96小时持续静脉滴入),放疗第1和29天。
-
DDP周疗:30-40mg/m2,放疗第1、8、15、22、29和36天。
新辅助化疗
指患者在术前行2~3个疗程的化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体积,消灭微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使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化疗方案常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PVB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顺铂+紫杉醇方案,BIP方案(顺铂+博莱霉素+异环磷酰胺+美司钠)等。
4:靶向治疗
目前临床可根据宫颈癌组织VEGF受体表达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生物靶向治疗治疗,对于VEGF受体阳性,运用贝伐单抗,可延长生存时间接近4个月。但是可能产生的副反应,比如高血压、肠穿孔等。所以宫颈癌的靶向治疗须慎重。其他靶向药物未见明显报道。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