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最近几年又多了一些新药,例如国产小分子药物吡咯替尼,它联合化疗药卡培他滨使用时,能使60-70%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都在12个月以上[1-2],因此频频亮相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治疗曲妥珠单抗耐药患者,已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治疗指南最高级别推荐(I类推荐)。
在这些临床试验中,吡咯替尼的使用剂量一般推荐为每日400毫克,但是现在的靶向治疗往往强调个体化用药,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这一较高剂量的方案呢?而且从试验数据来看,吡咯替尼治疗导致的腹泻较为明显,如果患者应用止泻药物,是否会对疗效有所影响?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开展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分析。
近期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和总蛋白水平,都对吡咯替尼的药物分布影响有限,不需要因此调整用药剂量,卡培他滨和吡咯替尼间也没有药物动力学上的相互作用,这套联合方案非常可靠;但常用的蒙脱石散类止泻药,会使吡咯替尼生物利用度下降50.3%,可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3]。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吡咯替尼两项临床I期试验的59名参与者,参与者均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只使用吡咯替尼,用药剂量在80-480毫克范围;另一部分患者使用吡咯替尼+卡培他滨,吡咯替尼的剂量在160-400毫克,这样也有助于分析联合方案当中,卡培他滨是否会对吡咯替尼产生影响。
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三阴姐妹互助圈“下载三阴乳腺癌的治疗资料包和添加病友群,请扫下面的二维码。
根据参与者们在试验过程中提供的1152份血样,研究团队采用模型分析的方式,计算了年龄、总蛋白质水平、止泻药物、卡培他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前面提到的结论。
之所以要分析总蛋白质水平,是因为吡咯替尼进入人体内会与白蛋白共价结合,如果患者非常缺乏营养,白蛋白水平太低,那么是有可能影响吡咯替尼疗效的。
研究团队表示,吡咯替尼的药物分布受年龄影响有限,是和其它一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同的,所以暂时还不需要根据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去个体化用药,但对营养不良患者可能还需要再做研究。而蒙脱石散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比较大,可能就需要格外留意了,医生和患者或许都应该避免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