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肝癌人数约为84万人,中国占比55%。目前肝癌的治疗以手术、化疗、介入、靶向治疗等为主,但疗效不理想,数据显示中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亟需更佳的治疗方案。如今到了免疫治疗时代,肝癌治疗的僵局能否被打破?
近几年,PD-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战绩,但仍有它自己的问题需要突破,PD-1抑制剂单药有效率并非最佳。
如何提高PD-1抑制剂的有效率?为更多的患者争取治愈良机。这也是众多研究者们正在努力突破的方向。
联合治疗是一种选择,比如联合化疗、局部治疗、靶向治疗等。目前多种不同方案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临床研究正在开展,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是其中之一。临床前研究显示,PD-(L)1抑制剂的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可以通过贝伐单抗逆转血管内皮因子(VEGF)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而得到增强,同时贝伐单抗还可以改善肿瘤的微环境,增强PD-(L)1抑制剂抗肿瘤的敏感性,继而进一步增强其疗效。
IMpower150临床研究在晚期肺癌一线治疗中进一步为这一组合的合理性提供了临床证据支持。
GO30140/NCT02715531是一项研究阿特珠单抗与贝伐单抗(简称T+A)或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治疗实体瘤的安全性和疗效,其中A组是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肝癌有效性与安全性。
在2018年ASCO年会上,该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中位随访10.3个月后,23例疗效和评估患者中,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为 65% (n=15/23),研究者评估的 ORR 为 61%(n=14/23)。
在安全性方面,28%的患者(n=12)经历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5级不良事件。
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基于此研究结果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的认定。
在刚刚闭幕的2019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会议上,研究者公布了GO30140研究的最新数据。
该研究入组10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4个月。在患者基线特征中,肝外扩散(EHS)和/或大血管侵犯(MVI)占比高达88%,高于其他研究。此外,亚洲(除外日本)患者占总入组人数的57%。
在有效性方面,主要终点指标即独立审查机构(IRF)基于RECIST 1.1标准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6%。次要研究终点包括IRF基于HCC mRECIST评估的ORR为39.4%,中位总生存期(OS)17.1 个月(13.8-NE),IRF基于RECIST 1.1和HCC mRECIST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均为7.3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尚未达到。
截至2019年6月14日,IRF基于RECIST 1.1和HCC mRECIST评估的DCR均达到了71%,分别有76%和68%的患者处于持续缓解中。此外,根据IRF基于RECIST 1.1和HCC mRECIST 1.1的评估,分别有12例、16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分别为12%和15%。
在安全性方面,阿特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方案整体耐受性良好且毒性可管理,除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单药已知安全性事件外,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蛋白尿(37%)、食欲减退(35%)和疲劳(28%)。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占39%。
索拉菲尼是第一个被证实可为肝癌患者带来明显生存获益的靶向药物,但索拉菲尼的中位OS为10.7个月,有效率为2%,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80%。仑伐替尼是第二个被获批的一线治疗,与索拉菲尼相比,中位OS上较索拉菲尼有所延长(13.6个月 VS 12.3个月),客观缓解率显著优于索拉菲尼(24% VS 9%),不良事件发生率两者相似。
而从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的方案与肝癌目前的一线药物相比,在ORR、OS方面都取得了显著且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此外,该研究入组的人群中,肝外扩散和/或肿瘤向门静脉生长(大血管浸润,MVI)的患者比例高达88%,高于其他研究。研究者认为这些较少被纳入研究的患者人群恰恰在真实世界更多,因此该研究结果可能更准确的反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真实情况。
据了解,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的Ⅲ期(IMbrave150研究)正在进行,如果该研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将有可能打破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僵局,为肝癌患者在免疫联合治疗中的获益提供有利证据!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