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上午,河南省最东部的一个小村里,唢呐声声,遗像高悬,哭声一片。
69岁的李高明(化名)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这天是他出殡的日子。亲朋好友们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从发现肺癌骨髓转移到去世,仅仅一个多月,这位老人就离开了人间。李高明的主治医生说,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已发现恶性肿瘤骨髓转移、肝脏转移,已进入肿瘤终末期。结合病人的体感及各项检查指标,贸然进行抗肿瘤治疗只会加快病人死亡。所以,当时就建议病人返回老家疗养,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
“甚至,病人没有等到肝脏转移病灶的病理穿刺结果,但结合PETCT等各项检查结果,我高度怀疑病人是小细胞肺癌广泛转移,最主要的转移到骨髓,这样会很快影响患者的造血、凝血功能,非常凶险。”主治医生说。
最让医生和家属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增加体检意识,早日发现肺部的原发灶,如果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话,采取化疗+免疫的标准治疗,可以大大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甚至有一定概率可以活过5年。
01
患病
李高明生活在豫东农村,是一位标准的农民。但最让他欣慰的是,在老两口含辛茹苦的拉扯下,三个儿子都非常争气,全部考上了大学。
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市里的一家高校的老师,二儿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三儿子也在市里工作,是一位公务员。
三个孩子都非常孝顺,经常返回家中看望老两口,给老人送来营养品和零花钱。
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李高明不愁吃不愁喝,他婉言拒绝了孩子带他们去城里生活的建议,说是“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都习惯了,去城里根本待不住。”
老人是个热心人,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他都忙前忙后,主家免不了给他敬酒递烟,渐渐地,他染上了抽烟喝酒的陋习。孩子和老伴认为他年纪大了,就没有多加劝阻。
3月初,李高明出现了食欲不振、浑身无力的症状,他以为感冒了,到小诊所打几天针,不料症状却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昏睡的症状。老伴连忙给孩子打电话,带李东明去看病。
在当地县级人民医院,李高明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多项检测结果异常,医生怀疑老人患上了白血病,建议到上级医院诊治。
02
艰难诊断
很快,李高明转诊至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医生说,要想进一步诊断的话,需要做骨髓穿刺。
“虽然骨髓穿刺是一个有创检查,但为了诊断病情,我们咬咬牙还是同意了。”李高明的大儿子说。
老人忍着巨大的疼痛做完了检查,病理结果一周到10天出来,在这期间,李高明接受了对症治疗,然而,血液指标却进一步恶化,体感继续变差。
一周后,老人的儿子拿到了骨髓穿刺的病理检查结果:镜下见骨髓组织内巢团状异型小圆形细胞,伴坏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恶性肿瘤,分化方向未定,请结合影像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测。另外,现有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不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源性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做了骨髓穿刺,却没有最终诊断,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我真是焦虑万分。”李高明的大儿子说。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高明又接受了PETCT检查,结果显示:
虽然没有拿到病理结果,但医生告诉李高明的家属,结合PETCT及各项检查结果,李东明大概率是患上了小细胞肺癌伴多发转移,各项的血液检查指标显示,老人现在做任何抗肿瘤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待各项血液指标好转后,看能否进行抗肿瘤治疗。
医生建议,进一步肝脏穿刺,以期取到病变组织,进一步诊断。
让家属没有想到的是,老人还没有等到肝脏穿刺的检查结果,身体状态急转而下,甚至出现了浅昏迷状态。
医生建议,目前老人的病人已是无力回天,哪怕进行ICU治疗,也只能短暂维持,并且花费巨大,建议返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老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几天后,溘然长逝。
03 反思
李高明的儿子说,虽然在经济上没有亏待老人,但却忽略了体检。如果定期带老人体检,早期发现病变,老人可能就有生存机会了。
老人的主治医生说,当时建议老人做肝脏穿刺,而没有选择气管镜,就是考虑到肝脏穿刺更容易取到病变组织,老人也少受一些罪。
没想到是,老人竟然没有等到肝脏病理结果。但各项的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应该是患上了小细胞肺癌并多发转移,特别是骨髓转移,虽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很快就会影响病人的造血跟凝血功能,非常凶险,预后很差。
医生说,关于老人的发病原因,可能跟烟草有关,特别是吸烟的人群,更应该定期体检,筛查肺癌。
据介绍,低剂量螺旋CT(LDCT)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能发现毫米级肺结节,敏感度远高于X光胸片。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接触石棉/氡气等致癌物的人群,建议每年一次LDCT。早期肺癌(I期)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60-80%,而晚期肺癌(IV期)不足5%。
医生说,肺癌体检的核心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针对性筛查显著提升生存机会。尤其对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若体检发现异常,需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避免延误。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