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肿瘤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总觉得那是个充满了绝望的地方,但是,当你真正走进去,会发现,没错,那里的确有悲伤和绝望,但也有真情和正能量。
“我要把坚强的信念用在治病上”
73岁的纯老伯,退休前是一名公安干警,去年3月体检时,发现肺部有结节,医生建议他观察,到了年底穿刺,确诊肺腺癌,晚期。
今年3月,纯老伯被子女接到深圳治疗。
聊起这段往事时,纯老伯云淡风轻,别人可能会想“假如当时早点确诊,会不会好些?”但在纯老伯这,不存在假如,也没有后悔。
“癌症”两个字就这么轻飘飘地从他口中说了出来,没有忌讳,也没有害怕。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身体,治疗到现在五个疗程了,每一次检查,他都会跟医生要来结果,记在小本子上,没事就研究。
脚麻、没力气、睡不着……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别人有的他都有,但是从他的脸上,你看不到疾病留下的痕迹。
“我是个老党员,我就是把这种坚强的信念用在治病上。”
在他看来,治病就像下象棋,一步一步走,好了就继续作战,进展了不行了“就去见马克思”。
“战争时期多少英雄牺牲了,我们都活到这岁数了,有什么好怕的?”
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帮助纯老伯抗癌,目前复查结果一切都挺好。
纯老伯很理性,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医生的研究对象。
“为人类攻克癌症添砖加瓦。”
“我很看重顺利”
初次见到阿芳,她正打饭回来。轻盈灵动的身姿、精心打扮过的外表,还有雀跃欢快的言语,这样飒爽的小姐姐,很难让人想到,她是一个卵巢癌晚期患者。
第一次知道这个消息,是在一年前的一次出院小结上,尽管哥哥把一切都瞒得很好,她还是无意看到了那个结果。
先是震惊,再是镇定,毕竟单身久了,会成精英。
从此,34岁的她开始了一边化疗一边上班的“规律生活”。
“体感很好,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一切都很顺,我很看重顺利。”
想起刚刚确诊时,她也跟其他的肿瘤病人一样想去广州,可是,病情太紧急,救护车把她拉到了南医大深圳医院,跟着谭文勇主任的方案,一直走到现在。
跟纯老伯一样,阿芳没有太多的怨天忧天,只是过好当下每一天:“我自己就能过好,住院什么的,我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人生哪能全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不会那么容易死的”
“不会那么容易死的”,这是刘叔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天性乐观的他六年前确诊肺腺癌晚期。
为了治疗,他上过广州,到过香港,曾经三次被判死刑,次次他都闯了过来。
化疗、靶向、免疫……基本上可以尝试的方法,他都试过了。单是化疗就化了几十次,最严重时,他住过ICU。
就算住ICU,笑容也未曾从他的脸上消失,ICU里的医生都说,很少见到这么乐观的人。
因为生病,刘叔叔格外珍惜和家人的时光,一有机会,就会跟太太两个人开车到处玩,美食、美景……照片里留下的全是幸福的瞬间。
现在,刘叔叔又到了艰难的时候。
“肿瘤转移全身到处都是。”他笑着说。“我现在这个脑部里面就有好几颗”。
用最轻的语气,说出最严重的话。
不像其他病人,生病后成了“专家”,刘叔叔和家人不想懂太多,他们百分百地信任医生,尽管肿瘤凶险,眼下这一关看起来很难过,他们还是心怀希望,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一句“不怕哦,没事的”,刘叔叔安慰自己,也安慰太太。
医生就是那个树洞
医学的发展,让肿瘤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慢性病。
科学的治疗、乐观的心态和家人的陪伴同样重要。
但是,并非所有的肿瘤病人都能这么乐观。
在肿瘤科的病房里,有中年男人尝试过很多方案之后还是进展,情绪崩溃嚎啕大哭;有白发老母亲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窝在角落偷偷抹泪;也有人不得不亲眼目睹亲人离世。
所以,“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肿瘤科医生比其他医生更有感触。
和其他科不一样,肿瘤科的病人很多需要定时来报到,所以,医患之间多了一些亲切,护士们会亲切地称呼他们“阿姨”“叔叔”。
“面对肿瘤病人,我们需要耐心跟他解释病情,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并且留意治疗带给他的副作用,帮助他更有质量地生活。”
——肿瘤科主任谭文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