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脑转移预后很差。在没有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患者平均存活率仅为 6 个月。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一名 59 岁男性,患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多发性脑转移瘤并接受放射治疗,随后患者通过贝伐单抗维持延长生存期。
案例分享
一位 59 岁的男性,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出现咯血,无发热、气短、近期体重减轻或虚弱病史。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提示左肺下叶恶性肿瘤,活检后进一步证实。随后对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为阴性。过去没有任何慢性病史,但家族史对其有重要意义。其叔叔、因皮肤鳞状细胞癌去世的祖父和因结肠癌去世的弟弟均患有肺癌。
诊断后,手术切除了癌变部分。手术后,患者又接受了 6 个周期的紫杉烷和铂类化疗,他在手术后的 4 个月内表现良好。但之后患者开始出现头晕、晕厥发作和四肢震颤,每天最多发作五次。腹部CT扫描显示肾上腺转移。做头颅CT,发现左额叶前部和枕叶有转移灶(图1)。
患者开始对脑转移瘤接受放射治疗,然后每月接受以贝伐单抗为基础的维持化疗。患者的临床状态明显好转,头晕、晕厥等脑转移症状完全消失。此外,对头部进行了重复 CT 扫描,结果显示与介入前状态相比,血管源性水肿减少(图 2)。
即使采用新兴的全身疗法,晚期肺癌患者的脑转移扩散通常也会带来不良的预后和高复发率。由于缺乏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治疗脑转移病例至今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人们正在努力研究使肿瘤易发生脑转移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缺氧诱导因子 1 (HIF-1) 是一种主要的转录因子,在各种基因的缺氧表达中起核心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已知的 HIF1α 靶基因,已被证明可通过不依赖 HIF-1α 的途径被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2) 是受体酪氨酸激酶的 151 kDa 成员 (RTK) 家庭。该受体在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并控制血管生成,从现有脉管系统形成新血管,以及血管发生,即组织中新血管的从头形成。因此,VEGFR2 在人类发育和癌症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一种有价值的药物靶点。实际上,抑制 VEGFR2 和血管生成的疗法将适用于更多需要氧气才能生长的实体瘤。
脑转移的症状非常非特异性,从轻微的头晕和震颤到晕厥发作。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明确的治疗方法和姑息治疗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延长生存能力。在这则病例中,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放射学检查均得到改善,丰富了贝伐单抗这类抗血管生成药用于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证据。
参考资料:
https://www.jnma.com.np/jnma/index.php/jnma/article/view/7400/4214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