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RET基因融合的发生率占1.4%-2.5%。目前国内外已有针对RET基因融合的靶向药物获批上市,疗效显著。准确检测RET基因融合是实施RET抑制剂治疗的前提。然而,相对于常见的EGFR、ALK基因变异的检测,我国RET基因融合检测起步较晚,临床检测尚需进一步规范。
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国家病理质控中心发布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RET基因融合临床检测专家共识》,本文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表1 RET基因融合检测适用人群
表2 常见送检标本类型
目前常见的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二代测序技术等。其他技术平台,如数字PCR、Nanostring等也逐渐成熟,有待进入临床应用积累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所有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均具有缺点,也受所检基因变异类型和数量、标本类型、标本数量和质量、实验室条件等影响。必要时需行多平台检测互补和验证。
表3 非小细胞肺癌RET基因融合检测常见方法比较及推荐级别
依据文献及真实实践,专家组推荐下列流程,以有效筛选出RET基因融合的患者。(图1)
图1 NSCLC RET基因融合临床检测流程
RET 基因融合临床检测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RET基因融合临床检测专家共识[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1,50(6):583-591. DOI:10.3760/cma.j.cn112151-20210411-00273.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