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占中国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55.5万人患病;死亡率占第5位,导致28.6万人死亡。
了解哪些因素会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高内脏脂肪和低肌肉质量,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5年内不良癌症结局(包括复发和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研究人员对28名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7岁;78.6%为男性;确诊结直肠癌时,均未发生转移。
在进行手术前,研究人员收集了受试者的血液样本,以测定与炎症相关的标志物水平,如白细胞计数、急性期蛋白和细胞因子等;并通过CT测量了受试者的脂肪总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以及骨骼肌面积。
此外,研究人员还统计了受试者30天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5年内癌症复发和死亡情况等信息。
术后30天内,9名(32.1%)受试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5名(17.9%)出现手术部位感染;2名(7.1%)发生吻合口漏,均需要再次手术;1名(3.6%)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名(3.6%)发生术后长期肠梗阻(即术后>48小时持续肠梗阻)。
术后5年内,4名(14.3%)受试者癌症复发;3名(10.7%)受试者发生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
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
较低的骨骼肌面积,与术后30天内感染并发症风险升高113%相关;与5年内结直肠癌复发和特异性死亡风险分别升高130%和222%相关。
高内脏/总脂肪比,与术后30天内感染并发症风险升高220%相关;与5年内结直肠癌复发和特异性死亡风险分别升高478%和492%相关。
此外,相比于未复发的受试者,结直肠癌复发的受试炎症水平也较高,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
研究人员分析,内脏脂肪较高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分泌更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等因子,促进炎症状态;介导癌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促进与癌症发生和转移相关的环境生成等,从而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此外,较低的骨骼肌面积有可能降低患者化疗耐受性、增加毒性作用,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较低的骨骼肌面积与多种癌症生存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升高相关。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内脏脂肪高、骨骼肌面积低与结直肠癌患者5年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有关,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受试者人数较少、大多数是男性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强调,应开展更多研究,探索哪些因素会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产生有益或不利影响,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不利因素的危害,扩大有益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癌症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生存期。
研究最后建议,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讲,应咨询医学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通过营养、运动等方式,减少内脏脂肪,增加肌肉质量。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