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400多万人新确诊为肿瘤,这背后也意味着400多万个家庭。在面对癌症的时候患者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我患这个疾病?”,有一些癌症病人比较年轻,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面对这个疾病的时候心理压力也会更大。“生活才刚刚开始,怎么就开始要逐渐谢幕呢?”
图片来源:Pexels
得益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癌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能达到10年。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大部分癌症患者可能生存期只有几年。今天的问题我们不探讨癌症治疗的技术,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篇刊登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小短文,这个小短文的题目就是:“为什么是我?”
一、这个60岁的男人孤独地走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概述了一个肿瘤科医生害怕的问题,那就是医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患者问到:“为什么是我?”。如果回答说只是运气不好,这可能并不能给病人一些鼓励,而且显得没有同情心。他讲述了自己照顾的一个病人。
这是一个肥胖的60多岁的男人,他走进医生办公室的时候痛苦不堪,在肺癌彻底手术和放疗的10个月后,癌症复发了,而且伴随有右胸壁疼痛,在等待完整的活检结果的同时,医生对病变部位进行了检查。并开始给患者使用非类固醇镇痛药度洛西汀来治疗神经性疼痛。
三周内,这个病人的疼痛明显减轻,但是他的痛苦没有改变。他离婚多年独自生活,在高科技行业工作,与两个成年子女失去了联系。他的父母中年移居国外,他是家里的独子,可能是因为他的病父母也陷入困境,家庭气氛可以用闷闷不乐来形容。一家人很少在一起做事,很多时候都很沉默。
图片来源:Pexels
他回忆起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父亲。他们在情感上很疏远,只参与自己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他很长时间都是独自一个人。大学的时候他学习了工程学并与他的第一个女友结婚。然而婚姻破裂了,用他的话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生活在一起。”在闷闷不乐的家庭生活中,他没有获得建立家庭的技能,也没有形成连贯的世界观。所以尽管药物让身体的疼痛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是他的抑郁感和士气低落的孤独感仍然存在。他的内心是一股又一股沸腾的愤怒,他不断地问:“为什么是我?”
这个临床医生一开始以为他指的是癌症,但是他的意思似乎不只是如此。这个医生咨询了他的导师,这个导师告诉医生他也经常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是你呢?”哦,是的,你没看错。医生的导师是这么回答病人的。所以这个医生也这么回答了上面的那个60多岁的癌症病人。这个病人在接受到这个医生回答的时候很困惑,但这促使他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维从“为什么是我”的闭环转变为“生活对我有什么要求?”在更远的地方,他反思了自己的童年、失败的婚姻以及与孩子们的疏远,为什么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他摆脱了一些郁闷的心情,开始拼凑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一个他似乎想通的时刻,他说出来:“确实,为什么不是我……,是什么让我如此特别,以至于我不应该患有这种疾病?”
遗憾的是这个60岁的老人没有童话般的结局,他孤独地死去。以至于我现在敲打键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能感受到那个时候他的无奈、孤独。
二、为什么是我?
当癌症病人提出“为什么是我?”这类难题的时候,不管是医生、家属和朋友都是很难回答的。心理学敏锐的分析是病人此刻想知道什么?
回答“为什么不是你?”听起来会非常刺耳,甚至可以说是对抗性的回答。但是“为什么不是你?”是将患者的思维轨迹和焦点,从被动而且常常无效的呼喊“为什么是我?”转变为具有挑战性的反思。但是这样在咱们国家的文化里看会显得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
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特曼认为共情反应有四个特征:以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不带批判性、理解他人感受、表达你对那个人感受的理解。
避免困难和尴尬的问题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缓解,但可能为以后无法解决的焦虑埋下种子。“为什么是我?”既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天真的问题,从病人的视角来看“为什么是我?”带有对世界讨个说法的正义性,这里是假设世界的一切都是随机的,为什么偏偏我赶上这个疾病。但世界不是那么均衡和公平,财富和名誉的分配是这样,赶上疾病的运气也是这样。
一位医生兼诗人在总结时表示:“在内心寻找更好的答案”,“内心的答案”将我们的责任定位在我们自己身上,视图理解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内心的答案暗示了一种哲学,尽管世界明显粗心、或将好运气和坏运气分配的不随机和不公平,但我们仍能理解自己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
图片来源:Pexels
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由于只有患者自己能沉下心仔细读、并理解作者的意思。也希望本文能帮助到大家。这里再次提醒大家,如果面对肿瘤患者提问:“为什么是我?”您可不要学习文章里医生的回答:“为什么不是你?”这可能会闹出事情来。您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
我们选题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到患者和家属一些启发,能帮大家走出心理上的那种困扰。疾病已经发生了,一直陷入“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去积极地治疗。而过度的心理压力、抑郁等会干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Simon Wein, et al., “Why Me?”, a Question of Opportunit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