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是肺癌的一个严重问题,造成患者相当大的痛苦。据统计,40-48%的肺癌患者在初始阶段就有骨转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控制骨转移,避免其加重并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骨转移病灶的发展会引发一系列骨骼相关的并发症和对应的治疗,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骼手术和骨骼放射性治疗,这些被统称为骨骼相关事件(SRE)。
预防骨相关事件的药物
为了预防肿瘤患者出现骨骼相关事件(SRE),现有两种药物,双磷酸盐和地诺单抗。双磷酸盐,如唑来膦酸(ZA),是无机焦磷酸盐的类似物,它能通过附着在骨内来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此外,双磷酸盐还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祖细胞的成长和聚集,促进破骨细胞的自然死亡,从而减少破骨细胞的活性。地诺单抗(Denos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类药物,通过抑制骨重塑过程中的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并减少骨折的风险。
双磷酸盐和地诺单抗已在我国获得批准,用于治疗骨转移患者,以防止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然而,任何药物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下颌骨坏死、肾脏毒性、类似流感的症状、胃肠道反应、非典型股骨骨折等。尽管双磷酸盐已被证实能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但缺乏长期治疗影响的证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持续治疗,直到大量证据显示患者的健康状况下降或出现过度毒性。
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我们也需要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预防骨相关事件,同时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研究探讨了降低双磷酸盐给药频率(即增加用药间隔时间)是否会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个月一次和1个月一次,疗效无区别
这是在日本进行的一项研究。八家医院共同开展了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二期临床试验,将出现骨转移的肺癌患者随机分组,每四周或每八周接受4毫克双磷酸盐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观察首次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以及一年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和种类。
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的六年时间里,共招募了108名患者。其中54名患者每四周接受一次双磷酸盐注射(每月一次),55名患者每八周接受一次双磷酸盐注射(每两月一次)。
延长双磷酸盐注射时间不影响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由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较低,首次骨相关事件发生的中位时间无法计算,但是所有患者首次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将双磷酸盐注射的频率调整为每两个月一次,并不会影响首次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一年后,两组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6%和23.3%,但差异并不显著。
在六个月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疼痛评估、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血清N-端肽水平、毒性和总生存期等方面,两组患者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研究者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将双磷酸盐注射的频率延长至每两个月一次。
双磷酸盐注射时间延长不影响总生存期
讨论和分析
对许多患者而言,去医院接受骨转针治疗(如双磷酸盐注射)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体力状态较差的情况下。将双磷酸盐注射的频率调整为每两个月一次,不仅能节省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下颌骨坏死、肾脏毒性、类似流感的症状、胃肠道反应、非典型股骨骨折等,这些都会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癌症患者提供启示,您可以与主治医生讨论,考虑延长双磷酸盐的注射间隔时间。当然,我们更希望广大的患者能避免遭受骨转移的困扰。
. 参考文献: N. Katakami,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zoledronate dosing every four versus eight weeks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Hanshin Cancer Group0312), Lung Cancer (2023);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