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实体瘤
B细胞是身体里的警察,是抗体的来源。我们对抗很多疾病,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都离不开它。但是,如果B细胞或相关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也会引起癌症。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这样的癌细胞,无论生长还是转移都非常依赖一个叫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蛋白。为了控制癌细胞,伊布替尼这样的BTK靶向药应运而生。
在临床试验中,伊布替尼在多种B细胞癌症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时候,完爆了当时的标准疗法:化疗。新药组的患者98%都存活了超过两年,整体来看,它让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概率下降了84%!
当初下面这个生存曲线图被展示的时候,众人都震惊了!
除了伊布替尼,目前还有其它的BTK抑制剂正在开发,包括国内知名企业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代号BGB-3111),效果也非常好,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伊布替尼。毫无疑问, BTK抑制剂是过去几年血液癌症领域革命性的重大突破,给患者带来了全新希望。
参考文献:
Ibrutinib as Initial Therapy for Patients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5; 373:2425-2437
阿扎胞苷之所以能杀死癌细胞,是因为它和DNA的重要成分“胞嘧啶”长得很像,属于胞嘧啶类似物。癌细胞高速生长的时候需要合成DNA,而这个时候,阿扎胞苷能像间谍一样,冒充胞嘧啶直接插入新合成的DNA中。但假的毕竟是假的,插入了阿扎胞苷的DNA是无法正常工作的,这就会导致DNA和RNA的进一步合成受到抑制,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支持阿扎胞苷效果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有好几个,比如2009年的《柳叶刀.肿瘤学》上,一个针对中危/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的大型试验中,维达莎历史上第一次显著延长了此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维达莎组是24.5个月,而传统疗法组(包括支持护理、低剂量阿糖胞苷或高剂量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5个月。在2年的时候,维达莎组有51%的患者还活着,但对照组只有26%。
所以,只要用对地方,化疗药是有效的,千万别听谣言,不分青红皂白就说化疗死得更快,甚至直接放弃治疗了!
参考文献:
Efficacyof azacitidin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ventional care regimens in higher-risk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LancetOncol 10: 223– 232,2009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主要在老年人中出现,极易被误诊的血液癌症类型。伊沙佐米的出现,让多发性骨髓瘤的混合治疗方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伊沙佐米)首次实现了全口服,不再需要常去医院输液了。这让用药方式简化很多,增加了患者依从性。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的组合疗法,疗效显著好于当时的标准疗法(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比如客观缓解率更高(78% vs 72%),非常显著缓解比例更高(48% vs 39%),而且加入伊沙佐米没有增加显著副作用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单独进行的试验显示加入伊沙佐米后,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25.8个月,标准疗法只有15.8个月。
参考文献:
Oral Ixazomib, Lenalidomide, andDexamethasone for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16;374:1621-34.
骨髓纤维化虽然没有癌字,但其实也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这种病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功能,引起贫血、脾肿大等症状,同时,有一些不幸的患者还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一直没有什么好药,直到通过多年研究,科学家发现骨髓纤维化经常是由于JAK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导致的,因此使用芦可替尼这样的JAK抑制剂效果不错。它也是目前中国唯一针对其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药物。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数据2012年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用药48周后,多数患者脾脏缩小,有28%的是显著缩小(超过35%),而对照组显著缩小人数是0。使用药物后,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JAK inhibition with ruxolitinibversus best available therapy for myelofibrosis. N Engl J Med 2012;366:787-798
作为二代Bcr-Abl靶向药物,属于大名鼎鼎的伊马替尼(格列卫)的升级版,没错,就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的那个药。格列卫对携带Bcr-Abl融合突变的慢粒白血病整体效果很好,但有一些患者会因为基因出现新突变而耐药,还有一些患者对格列卫不耐受,因而还需要新药。
科学家根据格列卫的弱点进行了改进,从而生产出了尼洛替尼。在临床前试验中,它抑制靶点的能力比格列卫强10倍以上,而且33种导致格列卫的耐药新突变中,尼洛替尼对32种依然有效。
临床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发表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尼洛替尼确实成功帮助缓解了很多对格列卫耐药的患者。
因此,它2007年就被FDA批准上市,是目前治疗对一线治疗(包括格列卫)已经耐药或不耐受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的主要选择。
参考文献:
Nilotinib in imatinib-resistant CML and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LL. N Engl J Med. 2006, 354 (24): 2542–51.
培门冬酶是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升级版。左旋门冬酰胺酶来自大自然,它的抗癌效果已经被发现了60年,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淋白血病,这类白血病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占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 70%以上 。
其作用机理简单而言是“饿死癌细胞”。急淋白血病细胞快速生长中需要门冬酰胺来合成蛋白质,但它自己不能合成门冬酰胺,主要依赖从血浆中获取。而左旋门冬酰胺酶是细菌中提取的一种酶,专门降解门冬酰胺。因此,对患者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的门冬酰胺浓度,白血病细胞无法获得足够营养,因此就“饿死了”。
但天然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有一些不太理想地方。比如,由于它是来自大肠杆菌的一种蛋白,对身体而言是外来物,很可能引起过敏类免疫反应,带来副作用或失去疗效。同时它在血浆中半衰期短,不久就没了,因此需要多次反复给药,患者在医院时间长,不太方便。为了降低免疫原性,延长半衰期,药厂对左旋门冬酰胺酶做了化学修饰,因而产生了培门冬酶(PEG-Asp)。
最近有研究者整理汇总了历史上使用培门冬酶的几十个临床试验数据,结果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整体而言,标危急淋白血病患者使用含培门冬酶的化疗组合,5年总生存率高达97.4%,高危患者也有85.5%。这些数据都优于使用天然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情况。
参考文献: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Evidence ofPegaspargase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Blood 2016128:5155;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