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三十年,随着多种新技术/药物的出现,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晚期癌症≠死亡宣判”,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轻轻松松活过5年。
但是,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目前,治疗癌症的药物不下近百种,放化疗、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等,很多患者都处于无休止的“试药”轮回中:
● 找不到有效的药物,不停的试药;
● 某种药效果不错,但副作用太大,继续试药;
● 某种药效果不错,但耐药了,继续试药;
● 靶向药1-3代用完了,继续试药;
……
到了最后,不少病友就进入了“无药可用”的境地。“无药可用”,并不是说这位病友已经把所有抗癌药(上百种)以及可能的组合(上千种)都尝试过了,只是说他把证实可能有效的方案都尝试过了。接下来,没有指南、案例和经验可以参考了,大多数时候开始碰运气“盲试”了。
仔细想想,除了这样“盲目试药”,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呢?
最近,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医学》公布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的大型“篮子试验”的结果。这个临床试验的基本理念,就是利用多种分子检测(包括基因检测、转录组分析、蛋白表达分析等),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和用药组合。经过大规模筛选,一般每个病人都能发现不止一个,甚至十几个备选靶点。
其实,之前也有科学家进组织过类似的“篮子试验”,但都是选择其中一个靶点,匹配相应的药物。这就好比,敌人是一个有“三窟”的狡兔,只堵一个洞口,癌细胞还是会从其他洞口跑掉。
因此最佳的方式,或许是在患者副作用能耐受的前提下,同时堵住多个洞口——把针对多个分子靶点的药物联合在一起,让患者进行尝试,或许比单独尝试其中一个药物疗效要更好。
临床设计:这项名为I-PREDICT的篮子试验,一共治疗了83名患者:73名接受了专家组根据分子检测结果精心匹配的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的药物包括PD-1抗体和各种靶向药。
另外10人未接受治疗(1人无法匹配药物,实在是太难治了;3人由于主管医生不接受新方案,不给病人用;3位患者觉得新方案是别人没用过的,担心自己成为“小白鼠”拒绝用药;2人参加了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还有1人是担心药物副作用拒绝用药)。下图展示了入组的患者经过检测,匹配上的分子靶点汇总图:
临床数据:这73位患者接受治疗后,平均随访了10.8个月,结果显示:30%的患者临床获益(指的是:肿瘤完全消失+肿瘤明显缩小+肿瘤疾病稳定超过半年),包括1名患者肿瘤完全消失、16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另外,科学家们发现新方案使用的药物覆盖的靶点越多,有效率越高。如果把患者用药覆盖了检测靶点一半以上的组,称为高匹配组;反之称之为低匹配组。高匹配组,联合治疗的临床获益率50%;低匹配组临床获益率只有22.4%;高匹配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是低匹配组的2倍以上(3.1个月提高到了6.5个月)。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继续把癌细胞比作狡猾的兔子,兔子挖了多个逃生的洞口,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恨不得把所有洞口都给堵住(用药物把所有肿瘤靶点都给覆盖了,但是这肯定意味着需要联合众多药物,副作用病人可就扛不住了);在受到现实因素制约的条件下(病人副作用必须要扛得住才行),如果不能把所有洞口都堵住,那么堵住的洞口比例越高(药物覆盖的靶点比例越高),抓住兔子(杀灭癌细胞)的概率越高。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治疗全部失败的病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许可以考虑进行全面深入的分子检测,鉴定出全部的肿瘤靶点,然后从已经研发出来的药物中寻找针对性的药物,设计最合适的组合疗法,在副作用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覆盖这些肿瘤靶点;这样做,对于无药可用的晚期难治性病友,依然有接近一半的病友可以获益。
参考文献:
1. Molecular profiling of cancer patients enables personalized combinationtherapy: the I-PREDICT study.Nat Med. 2019 Apr 22. doi: 10.1038/s41591-019-0407-5
2. MAPK Pathway Suppression Unmasks Latent DNA Repair Defects and Confers aChemical Synthetic Vulnerability in BRAF-, NRAS-, and NF1-Mutant Melanomas.Cancer Discov. 2019Apr;9(4):526-545. doi: 10.1158/2159-8290.CD-18-0879.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