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41岁职场精英男,做了个癌症早筛,指标阳性,全家炸锅了。
爸妈:难道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媳妇:往后这日子怎么过啊?
孩子:爸爸,加油!!!
男:医生,能治吗?
医生:没事的,别担心。
男:那这检测是几个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而且复查后大多数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早筛结果为阳性,受检者到底有多大可能性为癌症患者?
回答这问题前,我们来好好聊一聊癌症早筛。
1
癌症,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是一个久攻不破的噩梦,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癌症患者就医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理论上,越早发现就约有利于增加患者存活机会。
肿瘤早筛,根据WHO的定义,是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从大量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中筛选出极少数肿瘤高危群体(阳性者),是肿瘤预防的早期发现环节。
这里要强调肿瘤筛查是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筛查,所筛查出的阳性者作为可疑对象,并不表明就是肿瘤患者,只是说明患者体内肿瘤相关物质的含量较高,是否体内已形成肿瘤,必须经其它技术手段进一步诊断。
最近,听说日本“一滴血验多种癌”要上市了,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癌症,准确率超过95%。
可以看出,推广一款好的早筛产品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数据,至少要比市面上的常规检查要好;再就是无创,基本上都是抽取少量静脉血或者取材少量排泄物,不损伤身体,易于推广;还有就是高新技术,国外引进,专家心血,团建结晶之类…(伪?)
目前,市面上的早筛项目琳琅满目,我们不一一介绍市面上的早筛产品,也不区分孰优孰劣,得罪不起。在这里我们仅做抛砖引玉,引人思考。
2
1)早期患者够多,随访时间够长(优)
现在的早筛开发模式基本上是在某类癌患者中找一个共性指标,而这个共性指标在健康人群中基本不出现。然后利用这共性指标在状态未知的人群中进行筛查。咋一看逻辑清晰,无懈可击,但是暗藏玄机。
第一,这个早筛开发纳入了多少患者,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早期癌症?如果这个研究纳入的中晚期居多,用这些数据来指导早期患者的筛查,显然有些不合适。只有早期患者足够多,这个早筛模型才可靠。
第二,这个早筛研究跨时多久,是否足够长?癌症一般可分为I、II、III、IV期,阶段越高,肿瘤病灶越大,或者转移病灶越多,这类患者容易被影像学区分,也容易取到手术组织或穿刺的组织,进行病理分型。而早筛早筛,就是要在早期甚至是超早期发现癌,不然就没多大意义了。
但病灶处于很小时,影像学区分困难,又不易行穿刺活检,在诊断上很有难度,即便通过早筛检测为阳性,怎样来验证这个早筛结果的正确性呢?
再设想,如果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早筛结果为阳性,又如何验证正确性?
所幸,正确性可以被验证,就是长时间随访,时间会说明一切!个人认为起码需要2年时间的随访。如果连随访都没有进行,数据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了。
2)一个指标筛查,可筛所有癌症(劣)
早筛产品繁多,鱼龙混杂,不能像买电器一样,认为功能越多越实惠。那种查一项指标就能筛查多项,甚至是全部癌种的早筛产品很有可能就是大忽悠!
目前,一个指标筛查一个癌种都面临数据积累不足,随访时间不够等困难,试想筛查多个癌症不是更困难?
就算是有这么一个指标,无症状的“健康人”检查出阳性后,又不能确定是什么癌类,最后可能还得做一个精密全身的检查。能查出来便作罢,查不出,都不知道哪里有潜在问题,徒增心理负担。
3)没有针对性,什么人都筛(劣)
如果你目前30岁出头,不抽烟,不喝酒,热爱运动,体态优美,又没有家族史,被人推荐做一项癌症早筛,要么就是这个早筛产品是忽悠,要么就是推销的人是忽悠。因为这种人患癌的概率太低了。
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假设人群患病率是0.01%,在90%灵敏度和95%特异性的情况下,100万个正常人中有100个患者,90个会检出,999900个无病的人会有5%被误诊,一共49995人。根据这个检测,100万人中会有50085人(90+49995)会被认为有该疾病,但其中仅有0.18%的人是真正的患者。也就是说,检测阳性的人,仅有0.18%的可能性为真正的癌症患者…
而且这里假设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达到了很高的水平(90%和95%,实际诊断实验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因为人群患病率低,一个人检测后,即便检测结果是阳性,意义也不大。
这就类似“大海捞针”,这种早筛的耗费与社会收益比有待商讨。当然,仅仅当做一门生意,就是另一回事了。
知道鉴别早筛产品的优劣后,就需要评估自身是否需要参与了。
3
1)评估自己是否属于“高危”
2015年至2018年,上海市对22351人(16~95岁)进行了肺癌筛查,确诊肺癌95例,仅占比0.4%。要知道作为第一大癌种的肺癌,筛查阳性的才0.4%,其他的就更低了。
但这是针对所有人群来说的,如果你属于如下人群,癌症风险可能就会上升,参与早筛就尤为重要了。
1条年龄线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到80岁达到高峰。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
2种代谢病 体重超标、糖尿病
2种环境 PM2.5污染、紫外线暴
4种行为 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7种饮食 蔬菜、水果、膳食纤维、钙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制品、腌制菜摄入过多
8种感染 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肝吸虫
为什么主要推荐高危人群进行早筛呢?
您若有空,可按上文中的计算方式,患病率从0.01%换成0.07%、4%、10%、20%,再计算一下在检测阳性人中真正患者人的比率,就能理解为什么早筛最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了。
可以看到当某疾病的人群患病率越高(高危人群),检测为阳性,是真患者的概率也越高,检测意义也越大。所以一定评估自己是否为为高危人群。
2)评估人生态度
早筛的确能做到早筛早诊,但早筛也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检测为阳性,又找不到病灶,无法切除,只能随访观察,长期多次复查是否会对人体会带来伤害?更麻烦的是患者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参与者是否能够充分了解早筛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是想活的明明白白、战战兢兢,还是迷迷糊糊、潇潇洒洒,取决于参与者的生活态度。
4
早筛结果是阳性,也不能完全确定就是癌症患者,一定需要后续的病理确诊,在未确诊前不要接受一些非正规疗法。如果是假阳性不就得不偿失了。就小编了解,有些机构给早筛阳性的“患者”进行免疫细胞治疗,而在此之前该“患者”都未确诊为癌症,丧尽天良!
早筛结果为阴性,还是不要放弃警惕,以为万事大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心态,并且需要坚持按时体检。
所以,无论面对何种结果,都需理性面对,不可过于依赖单次结果。
最后,小编想说,早筛市场处于相对混乱的时期,发展都是从无序到有序,需要时间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足够分析各个早筛产品对其筛查的癌种有无提升5年生存率的时候,谁在欺骗,谁在认真做产品,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