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的会有国籍吗?这件事确实是真的,不同的人种、地域之间,癌症的类型可能并不相同。那么,到底哪个国家癌症“更好治一些”呢?
2017年8月,咚咚肿瘤科作为内容支持方与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出品了《中国癌症数据深度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约有4,292,000例癌症新发病例,2,814,000例癌症死亡。也就意味着全国每一分钟就有8人患癌,5人因癌症死亡。患癌人数与因癌症死亡人数都在逐年升高。2015年,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排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这个“癌症杀手”排行榜中,食管癌的出现颇有些出乎大家意料。大家接触到更多的主要以肺癌、肝癌、胃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
食管癌是我国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以食管鳞癌为主,高发省份为河北、河南、福建和重庆。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生活质量低,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而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的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根治,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势,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5%。
关于食管癌的防治,我们在《中国癌症数据深度调查》中已有详细指南,今天,我们和大家聊一聊关于食管癌的国际差异,以及到底哪些癌症具有这些特征。
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是食管癌中一种主要的组织学类型。通常我们认为饮酒、吸烟、对食管造成损伤的各类慢性刺激及环境因素是中国食管鳞癌发病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喜吃烫食、超量饮酒、低收入、低体质指数、既往食管病变、不按时就餐、喜食辣食及肿瘤家族史等均是增加食管癌患病风险的因素。
这个特征在中国如此,推而广之到全世界,也是如此吗?过去,我们发现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世界排名第一,拥有全球50%以上的新增食管癌病例。对于食管癌是否在不同种族中具有不同的发病率以及存活模式。复旦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及普瑞基准科技在不同病人群体之间进行了严谨的比较研究。
食管癌对特定民族或种族的影响程度是不均等的。
全球的食管癌患者有一半出现在中国,仅2015年这一年就有47.79万的新病例被诊断出来[1]。但是,在美国,食管癌的发病率远低于这个水平,2016年一年仅有1.79万新病例[2]。
具体到食管癌的组织学分类中,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亚裔中最主要的(占比为90%)一种食管癌,但在西方国家则以食管腺癌为主[3]。在美国发现的男性病人中,亚洲或太平洋岛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比白人高出81个百分比,但比黑人低了64个百分比[4]。此外,这些不同种族患者的生存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5,6]。
要想彻底攻克人类健康杀手食管癌,除了环境差异、行为、治疗方案等外部因素之外[7],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惊人的种族间差异背后的分子基础进行研究也极为重要。
最近几项研究[8-12]已经对这种癌症中的显著突变基因进行了描述,但鉴于以下两个原因,严谨的跨群体比较分析仍具有挑战性:
- 第一,突变检测严重地受到一些技术因素的影响,包括测序平台、比对流程、测序深度以及突变鉴定算法。这些因素对收集自不同研究项目的突变数据的影响往往比较大,所以在分析中需要谨慎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13]。
- 第二,一些生物因素,例如病人年龄、性别以及临床分期,也会强烈地影响基因的突变状态[14,15]。检测种族特异的突变差异,应该考虑这些混杂效应带来的影响。
由此可见,解决以上技术难题,在亚裔人群中开展食管细胞癌的研究并与西方国家人群进行比较,挖掘人群间差异背后的分子基础,显得极为重要且意义重大。
由复旦大学赵快乐课题组、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普瑞基准科技三方合作的一项研究项目,致力于探索这一课题。该研究的成果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
这项研究对316个中国病人进行了测序(全外显子组或靶向测序),并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的数据联合,在亚裔和白种人之间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研究发现,在亚裔病人中,突变型CSMD3基因与更好的预后效果相关。运用稳定、可靠的计算策略对技术混杂因素及生物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TP53、EP300以及NFE2L2在亚裔病人中具有更高的突变频率。另外,NFE2L2突变与其邻近的一个高Fst(一个广泛使用的指标,用于对遗传结构不同导致的种族间差异度进行定量)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型状态有关,提示两者间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
分析策略示意图
五项研究中显著突变基因的重叠
以上工作已于2017年11月17日,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
文章名: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etween Asian and Caucasian Patient Populations
本项研究为国内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TP53、EP300等突变除了在食管癌中高发,在肺癌等其他癌症中也较为高发。目前,针对TP53突变的靶向治疗临床工作者们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目前也有一些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
在肿瘤界里,还存在因人种、地域等因素,导致肿瘤病理类型等情况不同。例如:
肺癌:肺癌的中外人种、地域差异应该是各位咚友最熟悉的特征了:对国内患者而言,EGFR突变是最常见的肺癌驱动突变,约50%的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通过EGFR第一代、第三代靶向药,这部分患者通常生存期都能达到2-3年。而在欧美国家,存在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仅有约10%。因此,EGFR突变常被医生戏称为“上帝赋予中国人的礼物”。
肝癌:在中国,约80%的肝癌患者都伴有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可以说是中国肝癌第一大致病因素。而在欧美国家,乙肝病毒控制的较好,大部分肝癌患者并没有伴有乙肝病毒感染。因此,由于中美两国肝癌致病因素不同,在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恶性黑色素瘤:在恶性黑色素瘤的致病原因上,中外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距。由于欧美国家素来有“日光浴”、“阳光运动”等习惯,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长远超中国群体,因此欧美人群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更高,且在所患的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等问题上,也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在治疗方式上也需要区别不同的病理。
食管癌人种、地区差异的精准判断,对未来进行食管癌的精准治疗做出了非常大的跨越。期待未来食管癌的治疗中,中国临床医生及患者们能受益于这个临床发现,获得更长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食管癌!
参考文献:
[1] Chen, W.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66, 115-32 (2016).
[2] Siegel, R.L., Miller, K.D. &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6. CA Cancer J Clin 66, 7-30 (2016).
[3] Torre, L.A.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 CA Cancer J Clin 65, 87-108 (2015).
[4] Wu, X. et al.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cinomas among American Asians/Pacific Islanders, whites, and blacks: subsite and histology differences. Cancer 106, 683-92 (2006).
[5] Taioli, E. et al. Racial disparities in esophageal cancer survival after surgery. J Surg Oncol 113, 659-64 (2016).
[6] Zhang, J.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opulation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 Thorac Dis 7, 1780-6 (2015).
[7] Cronin-Fenton, D.P., Sharp, L., Carsin, A.E. & Comber, H. Patterns of care and effects on mortality for cancers of the oesophagus and gastric card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Eur J Cancer 43, 565-75 (2007).
[8]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Integrate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oesophageal carcinoma. Nature (2017).
[9] Song,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alterations in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Nature 509, 91-5 (2014).
[10] Gao, Y.-B. et al. Genetic landscape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ature genetics 46, 1097-102 (2014).
[11] Lin, D.C. et al. Genom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ature genetics 46, 467-473 (2014).
[12] Qin, H.D.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veals Critical Genes Underlying Tumorigenesis and Poor Prognosis. Am J Hum Genet 98, 709-27 (2016).
[13] Ewing, A.D. et al. Combining tumor genome simulation with crowdsourcing to benchmark somatic single-nucleotide-variant detection. Nat Methods 12, 623-30 (2015).
[14] Yuan, Y. et al.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Differences in Cance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Cancer Cell 29, 711-22 (2016).
[15] Xie, M. et al. Age-related mutations associated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