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国FDA正式批准由美国排名第二的癌症中心(纽约纪念斯隆卡特琳癌症中心,MSK)的科学家开发的二代测序技术,用于肿瘤的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该技术平台的准确度高达99%以上,同时检测MSI等新型的免疫疗效预测指标准确度高达92%以上,而检测的丰度极限大约在2%-5%——总体而言,这款二代测序套餐,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MSK研发的这个二代测序平台,包含了468个基因,可以全面分析各种各样的遗传改变,比如点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异常以及基因重排等。今年5月,《自然医学》杂志层报道MSK的科学家用该技术平台10336名晚期癌症患者的10945例肿瘤样本,进行深度分析的最终结果——36.7%的患者,都能根据该技术平台检测到的相关突变,找到匹配的靶向药或者免疫新药。
然而,反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依然有不少医生或者病友喜欢“盲试”靶向药。不分青红皂白,自己“随意”选择和搭配一个靶向药;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试一试这个药,再试一试那个药,最后实在不行了,那就试一试PD-1抗体……这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其实和求助跳大神、拍打拉筋、放血疗法的巫医,没有本质区别。
近期,两大权威杂志再次证实,盲试靶向药在绝大多数时候下,没有好处。
上周,《柳叶刀肿瘤学》发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结果,1501名IB-IIIA期的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铂类+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具体联合哪个,由主管医生自由选择),另外一组接受贝伐(15mg/kg,剂量已经不小了)+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中位随访50.3个月,前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尚未达到,后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5.8个月;两组的生存期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贝伐的加入,副作用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从67%提高到了83%——对于可手术的IB-IIIA患者,在标准化疗基础上,盲目地加上靶向药贝伐单抗,不能延长生存期,而且副作用增加了,而且还贵!
无独有偶,今年7月率先在线发表的JAMA肿瘤学杂志发表了另外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在标准的同步放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靶向药EGFR单抗(爱必妥,国内的病友更喜欢用的是泰欣生、尼妥珠单抗),生存期同样没有延长。入组了344名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单纯的同步放化疗,一组接受同步放化疗再加靶向药爱必妥,中位随访18.6个月。两组的疾病复发率、疾病控制率、2年生存率都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爱必妥的加入,痤疮样皮疹、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成倍增加。
再一次提醒各位病友,靶向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盲试靶向药,大概率适得其反,不仅疗效没有体现,而且徒增副作用和经济开支。三思而后行呀!
参考文献:
[1]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bevacizumab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1505):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7 Nov 9. pii: S1470-2045(17)30691-5.
[2]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Cetuximab to Paclitaxel, Cisplatin, and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The NRG Oncology RTOG 0436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Oncol. doi:10.1001/jamaoncol.2017.1598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