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最最常见的症状,也许你会觉得“不就是发烧吗,老百姓都知道”,但它比你能想到的复杂的多。
发热指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个正常范围是多少呢?要看你怎么量:腋窝36-37℃,口腔36.3-37.2℃,肛表36.5-37.7℃[1]。一般我们认为腋温大于37.3℃是有意义的,不过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37.2℃也算发热。
通常,38.3℃以上的发热大家都会重视,但往往会忽视低热,更不会觉得成人发热是什么要命的事。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发热某些情况下真的会危及生命,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肿瘤患者发热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感染导致的发热
一方面恶性肿瘤本身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接受的放疗和化疗会造成骨髓抑制,骨髓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粒细胞(抵抗外界病原体的卫士)而导致粒细胞缺乏(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所以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特别是机会性感染(指的是不会引起免疫力正常的人生病的病原体所造成的感染:比如真菌感染,一些少见细菌的感染)。
感染导致的发热通常≥38.3℃,一般不超过41℃。感染的部位包括:肺部(老年、长期卧床、意识障碍误吸,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PICC,深静脉置管),泌尿系(尿管),口腔,咽喉部,鼻窦,皮肤,肛周等,尤其要注意口腔、皮肤、肛周这些容易忽略的地方,尤其要注意检查身上是不是插着各种管子(导尿管、PICC、抽胸水腹水的管子、输液泵、输液港等)[2]。
由于卫士粒细胞不足,机体炎症反应不强,有时很难找到确切的感染部位[3]。感染的病原体除了常见的球菌和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外,还有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卡氏肺孢子菌、隐球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曲霉菌、念珠菌等)[2]。
另一方面,由于粒细胞缺乏伴随发热,即使用大量强效的抗生素,仍很难控制住感染,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比如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肿瘤患者中病死率甚至高达30%以上。
非感染性发热
肿瘤本身造成的发热(也就说所谓的,癌烧):血液系统的肿瘤(淋巴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和某些实体肿瘤(肾细胞癌,肝细胞癌或其他转移至肝脏的肿瘤,胰腺癌,直肠癌,心房黏液瘤,肉瘤,转移癌[2])本身就会导致发热,一般不超过38.8℃。由于肿瘤细胞生长过快,机体供血不足,部分瘤细胞被“饿死”,坏死的细胞被吸收会导致发热。
药物热:药物通过引起变态反应或影响体温调节而导致发热[4],可超过41℃。可导致药物热的药有很多种,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脂肪乳、抗结核药、两性霉素、化疗药[2]等。一般在用药后第1~2周发热,同时可以有相对缓脉、皮疹、嗜酸细胞数增多、血小板减少(仅有25%的药物热病例会伴发嗜酸细胞增多和皮疹[4]),患者一般情况好。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导致药物热的药品如下:保骨针(唑来磷酸)、PD-1抗体等。
血栓: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易发生血栓,如深静脉血栓及继发的肺栓塞(DVT/PE)、肠系膜血栓等,血栓会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坏死物被吸收也可导致发热。
总之,肿瘤患者发热不能一概论之,要辨明原因,尤其要重视是否为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这一可能致命的情况。为了防范于未然,放化疗期间每周的血常规一定要查(一般化疗后5-10天粒细胞最低[3]),看看自己的卫士还有多少,不够的话及时补充(打升白针等)!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 临床诊断学(第2版)[J]. 北京: 人民卫生版社, 2005, 7-9.
[2] 赵久良, 冯云路. 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第二版)[J].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24-25.
[3]Lewis M A, Hendrickson A W, Moynihan T J. Oncologic emergencies: pathophysiology,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1, 61(5): 287-314.
[4]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etiologies-of-fever-of-unknown-origin-in-adults.
[5] 金莉, 刘鲁明. 血液高凝状态,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 2003, 18(5): 559-560.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