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精准治疗时代,比化疗更具靶向性、能进一步提升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的靶向治疗,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对应检测手段的普及,基因检测已经逐渐成为了癌症诊断及治疗中的关键性检测手段,与病理检测重要性相当。
大部分患者已经意识到了靶向治疗的优势,但仍有许多患者对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存在怀疑。
——有必要花钱做基因检测吗?早期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吗?不做基因检测,盲试靶向药可以吗?
JAMA Oncology:二代测序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获益率有多高?
做了基因检测,有多大的可能性是“白做”?研究者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一篇近期发表于JAMA Oncology(JAMA肿瘤学)杂志上的文章,分析了超过千例晚期实体瘤患者接受第二代测序(NGS)后的临床获益。
对于晚期实体瘤患者来说,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在NGS检测结果下指导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有多大的益处?
01
患者群体
Mi-ONCOSEQ试验共筛选了从2011年5月1日~2018年2月28日期间接受活检的共计1138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其中1015例患者成功进行了NGS检测(MET1000队列),123例患者检测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包括:
①患者在进行检测前更撤回了同意,或更改了检测中心,或进入了临终关怀;
②肿瘤位置特殊,无法安全取得病灶组织;
③取得病理组织中癌细胞含量不足。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5岁,男性538例(53.0%),女性477例(47.0%);805例(79.3%)患者在入组前接受过全身方案治疗;患者从初次诊断出癌症,到登记入组的平均时间为47个月。
02
突变分级
根据试验设计,患者检测出的分子改变被分为三级(Tier)。
1级改变指已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的突变,能明确导致癌症风险增加的种系突变,以及能够明确地使患者从FDA已经批准的治疗方案中获益增加或获益减少的分子改变;
2级改变包括了能够从正在研究的、或标签外(off-label)应用的治疗方案中获益的分子改变,以及能够导致患者对某种已经获得FDA批准的治疗方案耐药的分子改变;
3级改变指目前尚无治疗意义的改变。
03
检测结果
根据研究者公布的结果,在成功进行了NGS测序的1015例患者中,共817例患者(80.5%)存在至少1个潜在的、可能指导治疗的1或2级改变。
其中,713例患者(70.2%)的肿瘤存在体细胞分子改变,并且可用于指导靶向治疗或其它方案治疗。
在全部1或2级分子改变中,通过DNA测序鉴定出962份(占总数的94.8%),通过RNA测序鉴定出645份(占总数的63.4%)。
04
治疗结局
在这些有潜在可能接受测序指导的治疗的患者中,共132例患者(16.2%)最终选择在测序结果的指导下接受了治疗。从患者入组到开始接受指导治疗,中位时间为3.8个月。
其中,49例(37.1%)的患者取得了临床获益,其中包括19.7%的超级响应(exceptional response),这些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极好。
基因检测:癌症治疗的“指南针”
逐条分析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患者能够规范地接受基因检测,取得有价值的检测结果的概率其实非常高,并不存在“做了也白做”的担忧。而若是患者能够按照检测结果推荐的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一个较好的治疗结局、甚至是出现超级响应(疗效最好的10%患者)的概率也非常高。
基因检测就像是癌症治疗的“指南针”,凭借着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数据的支撑,专家们能够有效利用检测结果,为癌症患者指出一条相对更加正确的治疗道路。这样的治疗过程,会远比盲试靶向药物来得顺畅、高效、高质量,患者的生存期也更长。
除了靶向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于化疗的指导意义也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存在ERCC1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对铂类化疗耐药;存在RRM1突变的患者,会对吉西他滨治疗耐药;TYMS表达水平更低的患者,对于培美曲塞治疗更加敏感。
在化疗的副作用方面,基因检测的结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预测作用。存在UGT1A1突变的患者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存在GSTP1突变的患者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可能会较差,对于剂量的耐受能力低,如果按照标准剂量给药,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
上述仅仅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基因检测对于各类肿瘤治疗方案的重要指导意义。
治疗前做一次基因检测,不仅不是许多患者想象中的“白花钱”,反而是医生们在用经验指导患者,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益处。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