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总共有158名口咽癌患者在手术中没把肿瘤切干净,而且残留的肿瘤全部位于脖子上肉眼可见的位置。
这倒不是主刀医生马虎大意,而是有意为之。这些患者参与了一项放疗降级研究,希望能通过测量残余肿瘤中的缺氧情况,减少对放疗敏感患者的放疗剂量,降低出现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试验的结果十分成功,经过测量复合标准将放疗剂量降低到30Gy的患者,在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上都与接受原先标准70Gy剂量的患者近似,而3~4级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58.3%降低到了32%,晚期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是从4.5%降低到了0%[1]。
癌症治疗中,各类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为什么对于口咽癌的放疗,会有人专门进行试验,冒着不切干净肿瘤的风险,尝试降低它的副作用?因为放疗会带来一系列非常痛苦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黏膜炎和口干症等。
放射性皮炎是电离辐射引起的一系列皮肤变化的统称。据统计,95%接受放疗的癌症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
早在人类刚开始认识放射性物质时,皮埃尔居里就记录了镭在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口,直到52天后,创口依然没有完全愈合。这是因为,电离辐射可以直接破坏DNA,损伤皮肤中的干细胞。创口中的皮肤干细胞被辐射破坏殆尽,无法再生皮肤,只能依靠周围皮肤中的干细胞一点一点收缩伤口。
轻度的放射性皮炎(1级)主要表现是微弱的红斑和干燥脱皮,这时可以进行一些对症处理,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挠,使用无刺激性的保湿霜等。
而如果出现斑片状湿性脱屑等中度放射性皮炎,甚至局部溃疡坏死等重度放射性皮炎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新冠后估计很多人都体验过“小刀拉嗓子”的感觉,哪怕喝一口水嗓子都无比疼痛。而对于一些接受头颈部放疗的癌症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的日常。
口腔黏膜炎可以说是头颈部放疗最痛苦的一类副作用,通常开始于放疗后2周,在放疗后5~6周达到高峰,主要症状包括红斑、水肿、疼痛、压痛等,可以造成严重的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进食。
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主要以基础口腔护理为主,如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刷牙,经常漱口。可以选择一些含有抑菌成分且无刺激性的漱口液。另外,在每次放疗后含冰块或吃冰激凌也有助于防止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除了对口腔黏膜的破坏外,头颈部的放疗还经常损伤唾液腺,引起口干症。放疗引起的口干症通常在治疗早期开始,第一周时唾液分泌量平均就会减少50%~60%。
除了引起口唇干燥等不适外,口干症还会加速龋齿的发展,或造成穿戴假牙的困难。在部分患者中,口干症可能在放疗停止后还无法逆转。
好在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预防和治疗口干症的药物,比如氨磷汀。在放疗前注射氨磷汀可以减少唾液腺的损伤。除药物外,口香糖等一些食物也可以起到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症症状的作用。
尽管有着皮炎、口腔炎、口干症等让人痛苦的副作用,放疗依然是癌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每位癌症患者都能正确应对放疗带来的种种不适,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研究来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
[1]. Radvansky L J, Pace M B, Siddiqui A.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dermatitis, mucositis, and xerostom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2013, 70(12): 1025-1032.
[2]. Radvansky L J, Pace M B, Siddiqui A.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dermatitis, mucositis, and xerostom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2013, 70(12): 1025-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