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视频要点:
1. 什么是放射治疗?
2. 放射治疗的正确操作流程。
3.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护理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和设备水平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也已步入“精确制导”时代,剂量聚焦性越来越好、定位越来越准确,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然而,放疗虽有较好近期疗效,但常因伴有副作用和缓解期短,无法为患者带来更高生活幸福指数。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应如何提高放疗的有效率?如何降低放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又应如何护理放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本期课程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就以上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内容概要:
首先,朱正飞教授先讲述了放疗的概念,即运用物理手段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通过与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对于规范的放疗流程,朱正飞教授介绍道,肿瘤患者放疗前应先确定具体的治疗策略。同时,为保证治疗精准、有效,实际临床诊治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辅助设备的支持下先完成肿瘤位置的图像采集,再由临床医生完成肿瘤位置的标记,即勾画靶区,以此准确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随后,结合指南推荐标准与临床实践,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并开出处方(照射剂量等)。由此,可最大程度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模拟方案进一步验证治疗是否能达到预期,再开始治疗。治疗后的复查和随访工作同样不可忽视,以此尽最大可能保证放疗的安全、有效实施。
放疗是复杂的,由于应用的放射线来源不尽相同,且肿瘤在体内的位置和形状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在放疗过程中容易对除肿瘤外的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可能引发患者的全身反应,如恶心、乏力、食欲下降以及局部反应,不仅可能有急性损伤,还有后期损伤。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急性损伤是可控、可逆的;而后期损伤大部分则不可逆,如肺部纤维化。
为降低放疗对患者的毒副作用,朱正飞教授提醒需接受放疗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应了解放疗疗程、每日照射次数和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认真按要求进行治疗,无特殊情况不要中断治疗。放疗期间一旦出现毒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每天需保证足够的休息,均衡饮食。
常见的放疗毒副反应有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损伤及放射性食管炎等。朱正飞教授指出,患者需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照射区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刺激,若有不适不要用力擦洗,严重者到医院就诊,可极大缓解放射性皮肤反应。而对于放射性肺损伤,放疗前就要积极治疗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感染,戒烟酒并注意保暖,提高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咳嗽、咳痰、胸痛、气促、发热等不适症状应报告医生。需提醒大家的是,放射性肺损伤一般都可以自行缓解。另一常见毒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往往在放疗2周左右出现,以进食疼痛、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这时建议患者进松软食物,同时注意口腔卫生,严重者可于进食前先咽几口粘膜麻醉剂,必要时接受静脉补充营养。
最后,朱正飞教授在线解答了患者问题,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讲解,能够提醒到相关患者注意事项,提升治疗期间生活幸福指数!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