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领域,当下最火爆的药物当属PD-1/PD-L1抗体。目前,PD-1/PD-L1抗体单药或者联合化疗/靶向药,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癌症的治疗,包括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癌等。临床数据显示,PD-1抗体单药,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15%左右,足足提高了3倍。
除了晚期患者,部分早中期癌症患者也已经受益于这些药物。目前,PD-1/PD-L1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辅助治疗和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显著减缓癌症复发或者延长生存期。同时,用于其他对免疫治疗敏感的实体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小规模数据提示前景诱人。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PD-1抗体等药物偶尔也会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副作用,比如偶发性的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癌、免疫性心脏炎症甚至免疫性神经系统炎症。详情参考:抗癌“神药”PD-1致死性副作用:一文全汇总
对于这些不幸中招的病友,常规治疗手段就是大剂量激素,联合各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比如霉酚酸脂、英夫利昔单抗等)以及最强的支持治疗。不过尽管如此,因为PD-1抗体导致的猛烈的免疫性炎症而死亡的极端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2016年,顶尖医学杂志NEJM报道,PD-1抗体单药使用导致的免疫性心脏炎症发生率约为万分之六;而PD-1抗体和CTLA-4抗体联合使用,这一比例将上升到千分之三左右。一旦发生严重的心脏炎症,几乎必死无疑,国内外罕见成功抢救的报道。详情请看:安全第一:PD-1联合治疗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Andrew Haydon教授在山穷水尽、无计可施的时候,冒险给病人用了“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配合常规的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最强支持治疗,成功强求了一例恶性的、难治的、凶险的免疫性心脏炎症。
这个病人是一个无自身免疫病病史、无心脏病史的64岁的胶质瘤患者,在接受第二针PD-1抗体后出现了心动过速、心肌酶升高、室性二联律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炎。在给予常规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后,该患者及时植入了临时的起搏器,但是病情依然急剧恶化。主管医生给病人做了心肌活检,全是T细胞浸润,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因此基本确认就是PD-1导致的免疫性心脏炎症。
无计可施的医生们,在全院大讨论以后,创新性地尝试使用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其他治疗继续维持。
因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是一种能对T细胞格杀勿论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等类似的T细胞活性过强的情况。
既然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攻击移植物太过猛烈导致的急性排异反应,可以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压制住。那么,T细胞猛烈攻击心脏细胞导致的严重的、让患者濒临死亡的炎症,或许也可以试一试。
果然用药3天后,病人情况就开始出现好转;心肌酶和心律失常在用药5天后就基本恢复正常;用药10天后,再次心肌活检提示浸润的T细胞明显减少。6周后,第三次心肌活检提示除了一些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坏死以外,基本恢复正常。下图是用药前和用药6周后,心肌活检的对比图:
此后,该患者彻底停用了PD-1,顺利移除了临时起搏器,还顺利接受了脑部的放疗,目前疾病稳定,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无病状态已满半年——衷心祝愿这位大难不死的老阿姨能有后福,肿瘤不再复发,得以颐养天年!
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可以对付免疫治疗副作用的良药,大家记清楚了么!
注意:由于临床样本有限,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Successful use of equin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AM) for fulminant myocarditis secondary to nivolumab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7), 1–4 | doi: 10.1038/bjc.2017.253
[2]Chmiel KD, Suan D, Liddle C, Nankivell B, Ibrahim R, Bautista C, Thompson J, Fulcher D, Kefford R (2011) Resolution of severe ipilimumab-induced hepatitis after antithymocyte globulin therapy. J Clin Oncol 29: 237–240
[3]Johnson DB, Balko JM, Compton ML, Chalkias S, Gorham J, Xu Y, Hicks M(2016) Fulminant myocarditis with combination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N Engl J Med 375: 1749–1755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