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3年登顶《科学》杂志“年度科学重大突破”后,免疫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最热门的颠覆性疗法之一。如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已改变了某些癌症的治疗格局,让一些患者获得持续缓解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免疫系统“刹车”,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截至目前,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宫颈癌、结肠癌、头颈癌、肝癌、皮肤癌、胃癌和直肠癌等。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副作用)也日渐显现。最常见但较轻微的副作用之一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日前,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0)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癌症后导致的甲状腺功能障碍,比以往认为的更常见。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首席研究员佐伊·科万特(Zoe Quandt)博士说:“在临床试验环境以外,这种副作用的发生范围目前还不清楚。所以我们利用患者电子健康档案中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
哪些患者会出现这些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它们对治疗反应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对于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很重要。
研究人员分析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2012年至2018年间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每位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数据。他们排除了那些原本就有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在剩下的1146名患者中,他们找出那些存在某种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人,比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或服用了甲状腺药物者。接受免疫疗法治疗的癌症中,黑色素瘤占比最高(占32%),其次是非小细胞肺癌(13%)。
研究结果显示:
总的来说,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中有19%的人出现了甲状腺功能障碍。而另一项临床试验综述则显示:6.6%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者出现甲减,2.9%的患者出现甲亢。
该研究还发现,甲状腺问题因癌症类型而异。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脑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10%,到肾细胞癌患者的40%不等。
虽然甲状腺功能障碍与具体某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相较单独使用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18%)、纳武利尤单抗 (Opdivo) (18%)或伊匹木单抗 (Yervoy) (15%),联合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木单抗的患者,甲状腺功能障碍更为常见(31%)。
延伸阅读
在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针对甲状腺眼病首款疗法(Teprotumumab)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
Tepezza(Teprotumumab-trbw)是今年1月美国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ED,即Graves’眼病)的药物。这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患者眼睛外突,导致各种症状,如眼痛、复视、对光敏感或闭眼困难,进而逐渐无法进行重要的日常活动,比如开车或工作。
Teprotumumab是IGF-1R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阻断IGF-1R使患者眼部细胞内的IGF-1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活跃水平降低,从而减少眼部的炎症和眼后组织的积聚,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分析了两项为期24周的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共入组171名甲状腺眼病患者。前期分析显示,经过24周的治疗,77.4%的患者眼部肿胀减轻,而安慰剂组仅有14.9%的眼部肿胀减轻。研究人员进行了新的分析,看看患者的性别、吸烟状况和年龄是否影响药物的反应率。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Teprotumumab或安慰剂。在第24周,Teprotumumab组患者中,无论性别、吸烟与否、年龄,眼部肿胀均明显改善(男性:73.1% vs. 5.0%,女性:79.3% vs. 17.9%;吸烟者:70.0% vs. 23.1%,不吸烟者:79.7% vs. 11.5%;65岁以下:76.1%比16.2%,65岁及以上:84.6%比7.7%)。
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Teprotumumab治疗的所有亚组患者在治疗24周后,眼部肿胀的缓解也更加明显。
Teprotumumab无疑为甲状腺眼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fda-approved-drug-thyroid-eye-disease.html?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cancer-treatment-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html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