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只是一味地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能力,“派遣”(注射或口服)大量的免疫细胞进入体内,壮大免疫系统队伍。但即便进入的队伍再强大,也无法识别癌细胞的伪装,仍将癌细胞当成“自己人”。
——— 吴一龙
9月6日,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在美国丹佛开幕,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获得2015年IASLC杰出科学奖。载誉归来的吴一龙表示,“在肺癌治疗领域,除了传统的基因靶向药物治疗外,我们计划从10月开始进行我国自己的免疫疗法、研究。运用国外开发的,渐趋成熟的抗体,来激活人类自己的免疫细胞,识别肺癌细胞后加以消灭。”这类招募治疗,将完全免费对合适的肺癌患者开放。
“作为全球多中心研究的一个中心,我们计划招收10- 20名患者,接受免费治疗,以观察疗效。而所使用的抗体药物,在美国售价1.5万美元每月,而招募期则完全免费。”
中国是肺癌疾病高发大国,每年有超过60万的肺癌新发病例,平均每30秒就有1人死于肺癌。统计显示,在中国的肺癌发病患者中,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因为EG FR (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肺癌。在国际开发的基因靶向药物中,已有多款药物对这类基因突变型肺癌疗效显著。在深入研究之后,该类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9个月时间,“他们有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等候新疗法、新方案的出现。”
目前,国际肺癌研究的一大进展是细化肺癌基因分析。在将肺癌进行重新分类和命名后,发现了很多少见的肺癌类型。例如,发现cem et和braf两种在肺癌患者中只占1%-2%的肺癌种类。除了找出不同的肺癌类型外,也找到了相应的治疗药物。因此未来肺癌将被分类为多种小病症,可针对不同的突变,给予精准治疗。
吴一龙表示,在肺癌的基因研究中,癌细胞对靶向药物的耐药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未来能找出癌细胞在每一个变异过程中的耐药性特征,研发出一系列对抗癌细胞耐药性的药物。癌细胞一产生耐药性,我们就有对抗性药物,再次耐药,我们又还有下一阶段的解决措施,这样说不定就能让肺癌治疗成为长期的延续性治疗。”
好消息是,目前肺癌医疗团队,已经掌握了70%的靶向药物耐药原理。
每个人都具备免疫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从而帮助机体抵抗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那么为什么癌症细胞在人体内总是可以恣意横生、畅通无阻呢?
吴一龙给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打仗的时候,防守的士兵遇到来人大喊着‘是自己人’的时候,可能就会放松警惕,让他过去。”由于癌症细胞是人体内产生的变异细胞,免疫细胞在“巡逻”时遇到癌细胞所发出的信号,就让这些同根生的“负面”兄弟不受免疫监视地繁衍与转移。
而以往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只是一味地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能力,“派遣”(注射或口服)大量的免疫细胞进入体内,壮大免疫系统队伍。“但即便进入的队伍再强大,也无法识别癌细胞的伪装,仍将癌细胞当成‘自己人’。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核心问题。”
而免疫哨卡,是癌细胞伪装的关键所在。它掌握了肺癌免疫机体刺激或抑制信号转换的开关。哨点内许多癌细胞发出误导信号,即表达大量免疫哨卡配体,使之不受免疫T细胞攻击。
这一发现,为肺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既然杀死癌细胞的效果不好,那通过改善人体免疫系统的某些机制会不会可以阻挡癌细胞的逃逸呢?肺癌免疫疗法就是通过免疫哨卡抑制剂的使用,让免疫系统锁定癌细胞的靶点位置,从而阻断癌细胞发出的误导信号,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开始对癌细胞进行消灭。已发现的可能哨卡抑制剂有10-20种,但真正已知的至今只有一种。
“发现和突破了这个哨点,医学专家们就能重新激活免疫细胞,去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消灭,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吴一龙透露,中国的第一个免疫哨卡抑制剂临床试验将在10月开始,计划招募10到20名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