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特别是肿瘤患者,当得知需要接受麻醉尤其是全身麻醉时,都会对麻醉产生的一些所谓的“副作用”而心存顾虑。更有患者坦言:相比手术,更害怕麻醉后会不会对大脑产生损伤?在众多并发症之中,大家最为关心的无疑是麻醉对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揭开麻醉与认知功能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患者在全身麻醉手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见于接受胸科手术、重大手术、急症手术后的老年患者,在中青年患者中的发病也时有报道。其临床表现为术后短期内出现精神错乱、焦虑、人格改变、记忆受损、学习记忆功能力下降、社会活动能力减退等,造成患者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
什么样的患者更容易产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研究显示,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或妊娠最后三个月的胎儿,重复或长时间接受全身麻醉和镇静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大脑的发育。另外,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基础疾病较多,相较于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记忆与认知的损害,也就是所谓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麻醉的关系是什么?
麻醉药物的剂量对大脑的影响息息相关。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人们已经基本确定了现有麻醉药物的安全剂量,因此麻醉对于认知,记忆等能力产生影响的概率很低。即便是出现了术后认知以及记忆的障碍,大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是可逆的、短期的,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只有极少数患者可持续数年,甚至发展为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
麻醉为何会对大脑产生影响?
麻醉药作用于大脑的机制比较复杂,不同的麻醉药物产生的作用机制也不一样。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药,通过药物受体或离子通道发挥作用,影响神经突触的形成、神经细胞的可塑性,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
肿瘤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有哪些?
手术中,麻醉的方式主要有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对于肿瘤病人的手术,除了乳腺外科中乳房象限切除术采取肋间神经阻滞(局部麻醉的一种)外,其他肿瘤外科的手术基本都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包括全凭静脉麻醉(即用静脉麻醉药诱导、维持的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即联合使用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诱导、维持的全身麻醉)以及大部分腹部外科肿瘤中使用的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
麻醉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麻醉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由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药物所决定。肋间神经阻滞的常见并发症有操作引起的气胸,以及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等。轻者只感觉有些不适,如头晕、耳鸣、舌头麻木等,严重者发生抽搐、惊厥、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致死。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较局部麻醉则相对严重,全身麻醉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因不同的麻醉药物和患者自身情况而异,有恶心、呕吐、低或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过敏反应、注射痛等。严重者会发生肌痉挛、气管痉挛、呼吸抑制、呼吸遗忘甚至呼吸暂停、心律失常等等。而对于认知及记忆的影响,相对于局部麻醉而言,全身麻醉更容易对大脑认知及记忆产生影响。
麻醉的不良反应可以避免吗?
相对于麻醉药物本身对大脑的影响而言,其实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一些并发症更容易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针对这些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积极地预防。比如肠镜麻醉时,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主要表现是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皮肤苍白以及出汗等,故要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另外肠镜时麻醉药物的选择,多选取快速短效、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等。
在日常手术中,针对麻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1、注射痛:目前最为经济而常用的方法是在注射丙泊酚之前预先注射小量的局麻药利多卡因,或将丙泊酚与适量利多卡因混合使用。
2、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应用局麻药的过程中避免局麻药入血,麻醉药内加入收缩血管的肾上腺素,减缓麻醉药的吸收。使用麻醉药物时,一次不要用足量,分次追加。术前了解患者有无麻醉药的过敏史,或做皮试。
3、血压下降: 术前尽量纠正高热、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异常状态。麻醉诱导前适当扩容,如麻醉诱导前输入适量晶体液、胶体液,以预防术中低血压。
4、心率过缓:麻醉诱导前用阿托品预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出现心率过缓。
5、恶心呕吐:术前严格执行禁食禁饮,插管操作时避免过度刺激咽喉部,提前给予止吐药物。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