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罗氏旗下肿瘤免疫创新药物阿替利珠单抗(商品名:泰圣奇,Tecentriq)一线单药治疗PD-L1高表达,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截至获批当天,阿替利珠单抗成为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晚期一线治疗适应证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全方位惠及中国肺癌患者。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肺癌都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据最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在中国,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以约82万和71万之高稳居首位[1]。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2]。其中,PD-L1高表达病例占患者总数的25%-30%,患者经PD-L1检测后精准配合免疫单药治疗,相比单纯化疗的治疗方案,将有望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阿替利珠单抗用于一线单药治疗PD-L1高表达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依据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IMpower110的研究结果[3]。该试验入组572例PD-L1阳性(TC≥1%或IC≥1%)未经化疗的晚期非鳞状或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无ALK或 EGFR 突变的患者,随机分组至阿替利珠单抗组与化疗组,评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介绍:“对比化疗,阿替利珠单抗显著改善PD-L1高表达(TC≥50%或IC≥10%)的野生型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41%[4]。中位缓解时间达到38.9个月,缓解患者中超过一半患者的缓解时间达到3年以上。”
根据IMpower110 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2个月(化疗组患者为13.1个月[5])。与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组可以显著降低疾病恶化和死亡风险,无进展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中位PFS分别为8.2 vs 5.0月,HR=0.59(95%CI:0.43,0.81),P=0.0010] [6]。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解读道:“阿替利珠单抗组可以给患者带来明显获益。在安全性方面,作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安全性更好的特点凸显,严重不良事件(AEs)和3-4级AEs发生率上,阿替利珠单抗都明显更低,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2.4%;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仅14.3%,远低于化疗[6]。教授”
相比化疗,患者一线治疗使用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持续缓解时间更长,总生存期显著提升。“阿替利珠单抗作为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更好维持免疫稳态,安全性可控,代表着患者得以兼顾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期,有望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陆舜教授进一步表示。
2020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阿替利珠单抗用于无EGFR或ALK驱动基因阳性的PD-L1高表达(TC≥50%或IC≥1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临床上,阿替利珠单抗被中国及各大国际权威临床指南推荐使用,其中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阿替利珠单抗推荐为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优选方案(Ⅰ类推荐,preferred)[7],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8]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9]也被推荐作为ⅠA类和Ⅱ类的治疗方案。
阿替利珠单抗是罗氏自主研发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单克隆抗体。与专门针对PD-1的肿瘤免疫疗法不同,阿替利珠单抗通过和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不但可以阻碍PD-L1与PD-1受体的结合,还可以阻止PD-L1和B7.1受体结合,既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又可以进一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
阿替利珠单抗新适应证的获批,见证了罗氏在中国正式进入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领域,其肺癌相关领域的版图也将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国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和完整的肺癌个体化治疗选择。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总结道:“根据WHO的最新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肺癌人数82万,位居全球第一,我国肺癌患者依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今天,阿替利珠单抗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在中国获批,见证了中国政府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审批、解决患者临床迫切需求的决心与行动。秉承‘患者为先’的理念,未来罗氏还将继续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引进,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进一步推进肺癌的个体化治疗,造福中国患者。”
参考文献:
[1]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2]彭丽姿, 郑美蓉.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及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医疗装备, 2018, 031(011):203-204.
[3]Herbst, et al. N Engl J Med.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