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迟发效应是指癌症治疗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甚至更久)才逐渐显现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不同于肿瘤本身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即时性损伤,它们往往更加隐蔽且长期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放疗、化疗、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导致癌症治疗的迟发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癌症幸存者都有出现肿瘤迟发效应的可能性。这其中儿童期癌症幸存者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肿瘤迟发效应种类繁多,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迟发效应: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疾病是癌症幸存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心脏毒性,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治疗后5年或更长时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不同癌症类型患者,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等,在治愈后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肝肾损伤: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和排泄,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肿瘤检查过程中造影剂的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永久性损伤,放疗还能导致放射性肾炎,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内分泌系统:激素治疗可能导致激素失调,影响患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肌肉骨骼系统:放疗和化疗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
第二原发肿瘤风险提升:肿瘤治愈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成人,面临着较高的第二原发肿瘤风险。化疗和放疗可能在清除原发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增加细胞突变和癌变的风险。研究指出,女性霍奇金淋巴瘤幸存者的第二原发肿瘤发病率最高。
其他迟发风险:不孕不育、外周神经病变等也是常见的迟发效应。对于儿童肿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发育、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迟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