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上,任何对肿瘤的有创性操作都存在导致转移的风险,穿刺作为一种直接的侵入性检查,也存在促进肿瘤转移的可能。
一方面,穿刺会破坏肿瘤的包膜或造成组织碎屑的脱落,可能引起肿瘤的种植性转移,同时穿刺针携带的肿瘤细胞也可能在途经针道时粘附到周围组织,形成新的病灶。有动物研究表明,穿刺确实可能造成肿瘤的种植性转移,但这种转移风险与穿刺针的粗细有关,尚未得到临床数据证实。
另一方面,穿刺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较大的血管,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就可能发生血行转移,造成远处脏器受累。
然而,实际上由于穿刺导致转移的案例少之又少,研究表明,穿刺活检造成扩散转移的风险低于千分之一,属于极低概率的罕见事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尽管存在理论上的风险,但穿刺活检是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空心套管细针穿刺活检术,其中穿刺取材器的外部有一个保护套来降低患者的风险(见图)。在启动开关时,穿刺针将刺入肿瘤,而保护套仍然位于瘤外。取材过程结束后,穿刺针会缩回到保护套内。这种设计避免了癌细胞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外漏。因此,这种空心套管细针穿刺活检术在减少肿瘤转移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穿刺活检通常是在B超或CT引导,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在影像辅助下有效避开大血管,最大程度地降低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的可能性。即使仍有少量的癌细胞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中,这些数量是不足以引发远处转移的,因为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清除掉这些细胞。实际上,穿刺误伤导致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的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远处转移的要求。
此外,即使出现肿瘤细胞种植,它们的倍增时间也需要数周至数月。如果在穿刺活检后的数周内进行手术切除,并配以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疗法,这样就可以抵消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
因此,可以说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实际上转移的风险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