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这个字,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缺乏现代的这些诊疗仪器,所以发现基本上就是晚期,往往都要侵犯到体表才能有记录,那么相关的信息都是在中医外科的书籍上有所记录。
这个字最早见于南宋的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年)。《卫济宝书》是一本外科专著。分“痈疽”为“五发”: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但当时记录的此“癌”绝非“恶性肿瘤”之癌,而是“深部脓肿”之“无头疽”。就是说其概念为痈疽,而非肿瘤。
癌字具有肿瘤之意义在晚100年后的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此书卷二十二中,载有:“癌疮如眼,上高下深……。”此症状正是“恶性肿瘤”之“火山口样”溃疡表现。
我们现在翻看古籍,点击可以看到其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多说一句,这些病症在古代也都是治不好的,所以癌友们看正规的中医没问题,处理一些小症状,改善一下体质,扶正才能祛邪,但千万不要坚持非要从古籍中找出能治愈这样疾病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