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讨论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只能靠止痛药维持生命,还有意义吗? 或者说,现有的止痛手段是不是只在延长病人的“痛苦时间”呢? 这是一个悲伤的问题,也是一个有认知误区的问题。 在这里,针对这些误区我不妨做做科普吧: 误区一:癌症末期已经无法治愈,所以不必治疗用药 这当然是不对的,癌症末期仍有治愈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可以通过抗肿瘤治疗实现带瘤较长期生存,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这部分病人当然也值得去用药治疗。 那对于那些既无法治愈,又没有办法控制肿瘤发展的癌症病人,也依旧建议入院治疗吗? 是的。 因为这个时候,不治往往比治更难过。 比如癌症全身扩散后的疼痛、水肿、高烧、无法进食等等症状不处理带来的折磨可能远胜癌病,为了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必然是要配合治疗缓解它们的。 但这时候的治疗已经不以抗肿瘤治疗为主了(因为在这时候效果极微),而是尽可能的用药缓解病人的不适感。让病人更舒服体面的生存。 误区二:癌症疼痛要靠打止痛针 很多人一提到癌症,就是打止痛针,到了医院,很多病友第一句就是“医生,给我打一针止痛针”。 有时候觉得配的止痛药不够给力,第一个要求也是:医生,能不能改止痛针?” 其实,针对癌病患者很多时候,并不需打止痛针,而是用口服止痛药。 癌症疼痛尤其如此,因为癌症疼痛是慢性疼痛,不是痛一下就没了,而是很可能一直几个月持续的长期疼痛。 止痛针基本都是短效的,维持时间短,副作用偏大。如果靠打止痛针,到了癌症末期,每天得打很多次,形成耐药性,到最后必然会是越打越多的恶性循环。到时候屁股都打烂了,效果还未必好。 因此止痛针一般用于那种不需要长期止痛药的情况,比如手术后麻醉过后的疼痛,可以打止痛针临时过度一下,只针对术后那一两天。 专门针对长期的、一直持续的癌症疼痛,不能靠打止痛针。 目前是以口服为主,而且是口服长效缓释制剂,达到一个稳定的输出。 如果遇到临时爆发痛,也是以口服即释的吗啡为主(偶尔也可以打吗啡针,但不是杜冷丁),有时可以肛门用药,或者用贴剂,必然芬太尼透皮贴剂,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总而言之大家想象中的“打止痛针”并不是主流手段。 误区三:用止痛药是为了延长癌症病人的痛苦,所以没必要 很多末期病人都会说“我不要痛苦的活着“。 但如果因此不打止痛针就是本末倒置。 首先,止痛药本身并没有抗癌、延缓寿命的功效,用它只是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达到“我不要痛苦的活着“的目的。 止痛药对肿瘤本身没有控制作用,不会缩小或控制肿瘤的生长,也不会直接延长生存时间。 当然痛苦少了,对身体有好处,是可能会活得久一些。但这种状况下,既能减少痛苦又能活得久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小时候,总是想象神医能治好一切病痛,起死回生的传奇——如果治不好就是医术不精。 等长大了,才发现浩瀚学海中人类的渺小。有那么的顽疾、绝症与新型病种无法解决,或许现在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反而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事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这但这并不是“放弃“的理由。 尚记得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生命诚可贵。每一线生机都值得被争取,每一日时光都理应被珍惜。 即便力量微薄,也愿尽己所能给每一位患者最好的体验。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