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来临,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晒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防晒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变黑,更是为了避免晒红、晒伤、晒老,以及降低被晒出皮肤癌的风险。
尤其是肿瘤患者,在接受某些特定药物治疗时,当服用完相应药物或者进行靶向治疗后,更需要避免日晒的危害,尤其是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
药物诱发的光敏反应是怎么一回事呢?肿瘤患者服用哪些药物会引起光敏反应呢?
光敏性是指由于摄入或在皮肤上外用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在个体暴露于日光下时所激发的光敏反应。可以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变应性)反应。
一些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羟基脲、卡巴咪唑、氟尿嘧啶、索拉非尼、维洛菲尼、氟化米特、多西他赛、卡培他滨、多柔比星、替加氟、紫杉醇、达卡巴嗪、表柔比星等药物对光较敏感,服用后容易出现光敏感性皮炎,属于常见的光敏性药物。
对于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皮肤反应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最常见且首发的不良反应,常见的症状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皮炎、红斑和光敏性反应等。代表药如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抑制剂(CTLA-4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以及其配体1的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等,在使用过程中肿瘤患者要注意减少日晒,避免光过敏发应的发生。
而对于接受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见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替尼”家族药物,如埃克替尼、达克替尼、阿美替尼、奥希替尼等,用药过程中预防皮肤不良反应首先就是避免日晒,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
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表现为曝光皮肤部位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也可表现为丘疹、水肿性斑块、结节水疱或湿疹样等多形态性损害,同时皮肤会有青灰色或紫癜等色素沉着。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昏、嗜睡、精神萎靡,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若是药物引起的光变应性反应,则除了曝光部位外,非曝光部位也可累及,且一般都会出现瘙痒症状。
而一般的晒伤则表现为日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被晒到的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红斑,严重者可有水疱,晒伤处有明显烧灼感或刺痛感。红斑水肿消退后有糠状或大片脱屑,轻度色素沉着。
1)调整服药时间
对处于抗肿瘤药治疗期间的患者,1天服用1次的药物若非必需早上服用,则可以选择在晚上服用,以减少光照量以保证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减少可能发生的光敏反应。
2)远离阳光,做好防晒工作
肿瘤患者在服用具有光敏反应风险的药物期间或者停药后5天内,应该尽量减少在日光下活动的时间,避免过度暴晒在阳光中。要注意防晒,特别是阳光比较强烈的夏日,外出时要撑太阳伞、戴遮阳帽或太阳镜,避免穿短袖上衣,皮肤裸露部位涂防晒品。
物理防晒搭档化学防晒双重保障,防晒效果更好!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不仅要学会如何通过防晒产品的标识来推测它的防晒力,也要理性看待防晒指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一般理想的防晒产品应该满足下面的特征,这些特性的重要程度从上至下排列:
1.广谱防晒,不光是中波紫外线(UVB),也应该有一定能力的长波紫外线(UVA)防护能力。 2.防晒成分安全,浓度适中。 3.有一定防水、防汗效果。 4.质感舒适,无明显油光和泛白。 5.包含镇定和抗氧化等有效成分,减少那些漏网之鱼的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损伤。 6.有合适的性价比,让消费者能坚持足量使用。
其中防晒产品优秀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其实际防护能力,脱离了防护能力仅用“清爽不油腻”来评价防晒产品,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一味的追求高效防护能力而忽略了产品的易用性。
3)调整饮食,避免过多光敏食物摄入
服药期间最好少吃柠檬、芹菜、芥菜、香菜、油菜、无花果等富含光敏性物质的食物,以免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大光敏反应的风险。
肿瘤患者在服用容易诱发光敏反应的药物期间,如果发现有光敏反应的症状发生,首先就是停用药物及避光,给予局部冷敷及外用润肤霜;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抗炎,抗组胺药可以减轻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或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
有些药物必须应用时,应严格避免日晒,可通过缩短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以及晚间睡前应用来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当不可避免接触光时,可以选择针对紫外线有广谱作用的防晒品。
[2] González E, González S. Drug photosensitivity, idiopathic photodermatoses, and sunscree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96, 35(6): 871-885.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