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患者应充分利用和医生交流的时间,问清楚自己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诉求。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列个问题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询问医生。以下是小编根据记者采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整理出来的问题清单。
1、我是哪种分期分型的肺癌?
决定一个肺癌患者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肺癌的分期分型。病理学上把肺癌分成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里最常见的就是肺腺癌和肺鳞癌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癌恶性程度不同,这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仅仅是分型,分期对于患者来说更多重要,期数越早的肺癌,治愈的可能性越大,越到晚期,生存期往往大打折扣。所以患友们在治疗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分期分型,帮助自己更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并且有助于为后期治疗做足充分的准备。
2、适合我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支修益表示,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患者在就诊前都会做足功课,从网上大致了解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法。比如,很多肿瘤患者根据在网络上学习的知识,开门见山地提出手术安全性、成功系数、术后是否复发等问题。但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最重要。
比如我是不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需不需要辅助治疗,用哪种手段做辅助治疗,这些都需要医生根据患者身体条件定制出治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根据基因突变的结果来选择不同的靶向药,有些患者则更适合免疫疗法,也有一部分患者只能选择放化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欢迎患者把顾虑说出来,这样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就能更全面地考量、规避一些风险,利于更好地展开后续治疗。” 支修益说。
3、治疗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支修益表示,人们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应就是能治好吗?事实上,治愈疾病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心愿,然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对于肺癌来说,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目前还无法彻底根治,但患者的生存率已经在逐渐提高,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左右,而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是16%。
但这点对患者来说大多难以接受。即便这样,还是建议患者就医时向医生问清治疗效果,和心理预期做个对比,一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说不定努力后,还有惊喜,二来还可以重新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如果不进行治疗,应该如何高质量的度过剩下的日子。
4、治疗会带来哪些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几乎所有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说明。肺癌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嗜睡、便秘、溃疡、皮疹。疼痛等。尽管是手术或仪器治疗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所以,在治疗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明明白白地接受治疗,并商讨如果出现应该如何第一时间正确应对处理。做好迎接治疗之路的心理建设。
5、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支修益认为我国医保覆盖面还不是很全面,一些检查、药物、治疗都是自费的,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也是患者非常关心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不时看到因用不起药而中途放弃治疗的病人,这十分让人惋惜。
患者在最初就诊时,如能请医生对治疗方案花费做出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选择需要的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生在了解患者经济情况后,会帮其制定“既能治病,又不会过度增加负担”的治疗方案。比如这个患者是不是可以进临床试验,免费检查,免费用药,这对于经济负担沉重的患者来说,何尝不是新生的机会呢?
6、治疗期间我能做什么?
几乎所有慢性病都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可人们大多重治疗、轻预防,忽略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支修益甚至将消化道肿瘤、肝癌、肺癌等疾病形容成是“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和“气出来的病”。
专家表示,从临床上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生活方式的转变配合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配合治疗,不可盲目随从,应要科学,这时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从医生那里得知适合自己的生活保健方式,对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7、为什么你的说法和别的医生不一样?
支修益谈起自己的真实经历,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癌症病人,此前,患者看了三个医生,治疗方案也有三种:去放射科,医生建议他放疗;去内科,建议他化疗;到了外科,建议他手术。一圈看下来,病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类似患者不在少数,看了几个医生,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支修益表示,由于医生专业领域不同,他们会首先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对病症及治疗方法有不同观点很正常。由于这种现象存在,对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患者,医院的通常做法是多科室会诊,以便制定更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普通疾病,虽然做不到这点,但如果患者遇到诊断决定不一时,建议多看几家医院,挑知名医院或专科知名医生就诊,并提出此前专家的诊疗建议,请专家帮忙分析利弊。“货比三家”不失为一种谨慎、有效的做法。
编后:
就诊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行为,要学会相互理解。一方面,病人要相信医生,也要体谅医生的不易;另一方面,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要多一点耐心,适当腾出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安慰和指导。如果医患双方都多一些换位思考,“医患一家亲”也许并不会太远。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