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
结直肠腺癌的发病模式大部分遵循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早癌—进展期癌的发病模式(图1)。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
从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是起源于上皮组织非黏膜下肿瘤的隆起。
从病理上大致可以分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后者又可以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传统意义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和错构瘤等,均属于上皮性肿瘤分类中的癌前病变(图2)。
对于不同类型的息肉,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增生性息肉来说,直径小于5mm的息肉可以定期内镜随访,尤其是分布在直肠肌乙状结肠的息肉,因为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明确的关系;对于右半结肠的息肉,直径大于1mm的息肉由于难以与锯齿状腺瘤/息肉相鉴别,应该给予内镜下切除。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mm的腺瘤可以暂不切除,进行内镜下随访,对于直径大于等于6mm的腺瘤性息肉,应该尽早型内镜下切除。另外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扁平或者凹陷型以及难以内镜下区别良恶性的息肉,也应该内镜下处理。
对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来说,无敌锯齿状腺瘤/息肉以及传统锯齿状腺瘤由于其恶病潜在风险应该及早处理。一般情况下,对于传统锯齿状腺瘤的处理方式与其他腺瘤类似,直径大于等于5mm时需要进行内镜下切除;而对于无蒂锯齿状腺瘤,其一般直径都大于10mm,发现后需要及时处理,尤其要注意其是否已经存在不典型增生甚至恶变。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超过10mm,沿结肠管腔蔓延而垂直浸润浅的结肠病变,隆起高度小于病变直径的1/2。病变浸润深度通常与其直径相关,病变越大,浸润深度越深。根据内镜下根据肿瘤表面形态进行归类,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两个类型。颗粒型LST又可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两个亚型;非颗粒型可分为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两个亚型。对于LST来说,无论病变类型如何,均应该尽早处理,并需要结合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评估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以便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01
肠息肉切除后当日禁食,一般24小时后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面汤、牛奶等。2天后可进食半流汁、荤蔬搭配,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不吃刺激性食物。
02
一般卧床休息2~3天,术后可能因麻醉和肠镜注气等原因恶心呕吐,应注意不能用力硬吐;可在床上轻轻翻身活动;直肠息肉术后尽可能平卧不要半卧和久座以减少直肠压力防止出血;术后2~3天可下床活动,一周后可以散步等轻微运动,一个月时间内尽可能不剧烈运动和突发用力。
03
术后仍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干结或粪便储积于肠道内,养成每天大便习惯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以使用乳果糖等通便药物,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并防止因大便干结引起肠道出血。
04
较小的息肉术后可短时间内使用肠黏膜保护剂促进伤口愈合,较大息肉术后可以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并使用抗生素、止血药和适当静脉补液,并留院观察1-3天可出院。术后如出现腹痛、发热、便血等异常或意外情况时需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术后病理检查如无异常可定期随访,随访时间需根据息肉数量,最大息肉的直径以及病理类型具体情况而定(图3)。随访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息肉或腺瘤,则以此次肠镜检查结果确定下一次复诊时间。
另外在手术前及手术后需要对息肉恶变风险进行评估:如术后病理提示有局部恶性肿瘤时,应视具体病情而定,可进一步追加手术治疗或密切随访观察。
虽然目前肠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的研究显示,红肉尤其是经处理过的肉制品如午餐肉以及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而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作用则正好相反。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地中海饮食方式在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中作用。地中海饮食的结构特点为:高比例的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坚果和坚果、全谷类、鱼类和家禽;高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以及低摄入量的酒类、软饮和酒精(图4)。
另外亦有人认为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但是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尚无定论。
对于益生菌及益生元制剂在预防肠道腺瘤及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中的作用,现在亦有争论,对于益生菌种类、剂量、应用时间等尚无明确标准。目前有研究显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或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