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立超
来源:抗癌杂志
骨转移,疼痛缓解就行了吗?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据统计,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等肿瘤最容易出现骨转移,乳腺癌复发病程中骨转移发生率更是高达75%。
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后,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往往是转移部位的疼痛酸胀不适,而患者的主观治疗诉求也往往是解决疼痛,在接受放疗、双磷酸盐、止痛药等治疗后,多数疼痛获得缓解,皆大欢喜,但是,先不要高兴的太早,仅疼痛缓解就够了吗?我们来看一例骨转移患者的治疗历程:
老张是一例左肾癌切除术后1年半的患者,近段时间,老张总觉得腰部酸痛不适,遂进行了腰部CT检查,发现腰3、4椎体转移,病灶呈溶骨性破坏,随后老张接受了腰3、4椎体放疗,并辅以双磷酸盐药物治疗,疼痛获得缓解,老张对治疗效果很满意,然后进入了随访阶段。
然而,2个月后老张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活动,紧急送往医院后,行腰椎CT检查重建显示腰4椎体出现了压缩性骨折,疼痛便是由此所致,医生通过重建图片对比发现,此时椎体的高度只有原来高度的1/4,令人遗憾的是,此时椎体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的高度了。
骨转移还会出现什么不良后果?
其实,在恶性肿瘤的发展病程中,像老张的这种遭遇,举不胜举,有些骨转移刚发现时没有骨折,仅有疼痛不适,疼痛缓解后又出现了骨折,还有一部分是发现骨转移时就已经骨折了,疼痛伴骨折,而椎体的压缩骨折除了引起疼痛,更严重者,骨折可导致碎骨向后方椎管内移位,可能压迫脊髓引起大小便失禁、肢体无感觉、不能运动等瘫痪症状。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反思在治疗过程中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那就是只注意了对骨转移的疼痛症状进行治疗,却忽视了骨转移病灶对骨骼的破坏,骨骼就好比是人体大厦的梁柱,而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后会像蝼蚁一样蚕食梁柱,在梁柱上打出一个个小洞,最终小洞融合成大洞,使原本坚硬的骨骼变成蛋壳样,一个喷嚏都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发生。因此如何在治疗骨转移疼痛的同时提高病变骨骼强度,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应当引起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高病变骨骼的强度?到目前为止,尽管放疗、双磷酸盐、核素等治疗可以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但却都无法迅速、有效提高病变骨骼的强度,从而使患者仍然处在随时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中。
为骨头筑起“铜墙铁壁”
让人欣喜的是,这些年介入放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即经皮骨水泥注射术。
经皮骨水泥注射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由介入放射学医师开始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治疗,因此又叫经皮椎体成形术,随后又逐渐扩展应用至全身各部位骨骼。这种方法是在影像设备(通常是DSA或CT)引导下,将骨穿刺针精确的经皮穿刺至病变骨骼,在影像设备监控下,通过骨穿刺针向病变骨骼内注入一种高分子聚合物,俗称骨水泥,骨水泥注射时为粘稠的牙膏状态,注入到骨骼病变部位后能在几分钟内凝固达到石头一样的强度,从而使病变的骨骼达到甚至超过正常骨骼的强度。这种方法类似于补牙,可以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并迅速缓解疼痛,通常在术后48小时内可见到效果,可以不用或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效果稳定,同时创伤小,仅会留下2 mm左右的伤口,局麻下即可完成,恢复快,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出院。
总之,在骨转移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专注于疼痛缓解的同时,还应从长远考虑到潜在的骨折风险,对于溶骨性病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加固椎体骨骼,防止骨折发生,防患于未然,让骨转移的患者挺直脊梁,走的更远!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