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英剑
来源:抗癌杂志
PET/CT是将PET和CT“合二为一”的一项影像诊断设备,其中PET能探测出病灶的分子化学浓度和生物信息,CT可探测出病灶的结构和密度,通常检查一次即是对全身扫描一次,在PET与CT功能的结合下,能在一定程度上早期发现和定性病灶,对临床的进一步诊断和正确治疗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ET/CT可以说是为肿瘤诊断而生,虽然处于研究阶段很多年,但直到1999年,PET/CT机器才真正投入到市场中。
PET/CT究竟为何物?
很多患者初来总会有疑问:既然都是“CT”,那“PET/CT”在操作中究竟有何不同呢?简单说来,CT的检查只需用到电, 可以清楚的获得病变的解剖结构信息,但是仅靠结构特点诊断疾病有局限性,有些病变的性质(如肿瘤的良恶性、手术后肿瘤有无复发等)CT均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能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生化代谢状态。而使用PET/CT检查还需用到药物。PET/CT中的CT在全身检查时通常只会使用低剂量的x线,起定位和图像校正的作用,使患者尽可能少地接受辐射。在此情况下,药物部分充当了关键的角色,它是PET/CT分子影像检查中的一根”探针”,探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这个部位是否有病变?是什么样的肿瘤?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 PET/CT检查目前最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针是氟代脱氧葡萄糖,即18F-FDG,与我们常用的葡萄糖有类似之处。
在检查之前,我们要先把18F-FDG注入患者体内,让它被细胞摄取、参与葡萄糖代谢。人体的大部分细胞尤其是脑都会摄取葡萄糖以用作能量来源,而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更活跃,会比周围的正常组织摄取更多的18F-FDG。另外,这个放射性糖和正常葡萄糖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它只能参与一部分的代谢,并且在短时间里无法被分解,这样,它在肿瘤细胞内停留的时间就更长,即产生“代谢陷落”这一现象。当18F-FDG被一些正常组织细胞排泄掉后, “吃得多消化慢”的肿瘤细胞就可在检查中被识别出来。所以,我们在打完药物以后1个小时后才会开始检查,以免”鱼目混珠”。
PET/CT的“角色扮演”
我们在18F-FDG的显像原理中已经提到, 18F-FDG在PET/CT检查中可以寻找那些对葡萄糖“吃的多消化慢”的异常组织,这正对应肿瘤细胞的一大特点:生长迅速,代谢旺盛。一般来说,只要肿瘤成长超过3 mm,PET/CT就可准确将它识别出来。
确定肿瘤的分期或分级:
对于已经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PET/CT能够通过半定量分析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专业上称之为分级),能够发现原发灶累及的范围,周边是否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邻近的器官及骨骼有无癌细胞的痕迹,辅助临床对肿瘤进行分期。如果是早期,可以选择局部手术或放疗,如果是晚期则需要先全身化疗。PET/CT是一项全身的扫描,如果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往往逃不过PET/CT的“法眼”。这些发现可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
帮助评测治疗手段对于肿瘤的疗效:
以前,要判断一项治疗对该患者是否真的有用,通常都要等患者做完整个疗程再进行一系列的检查,需要数月的时间,如果这项治疗对患者并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那就是对肿瘤患者宝贵治疗时间的一种浪费。PET/CT恰好可解决这一问题,就化疗的患者而言,理论上我们最快在患者接受治疗24小时之后就可判定此种方案是否真的有用。同样也是通过看肿瘤对葡萄糖的代谢程度来判定,如果在治疗后发现肿块的代谢程度已经减弱,那就说明治疗真的有了效果,而往往肿瘤此刻并未有任何形态、大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一般的影像诊断来察觉它的不同。对于手术患者而言,肿瘤在治疗后发生了局部改变后,PET/CT可以看出发生解剖改变的地方是否有残留,是否还要进一步治疗。
及早发现肿瘤是否复发:
与探寻肿瘤细胞的残留是一个道理,在肿瘤治疗后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如有复发,还可根据病灶分布的状况进行再分期。
帮助放疗医生定位“活性区域”:
从前,在肿瘤放疗中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无论肿瘤大小如何,恶性程度怎样,用一样的放疗强度照射,后来经过一定发展,提出了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通过立体调强的方式,有了三维适形放疗,即让射线照射区域与肿瘤形态一致,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更少的损伤,如今我们又可以通过PET/CT进行生物调强。肿瘤里的恶性度并不是均匀的,在PET/CT的监控下,可以看到肿瘤内生物活性的区别,在恶性度不同的部位要区别对待。当我们看到凋亡的恶性细胞,说明治疗已经有了作用,发现增值活跃的细胞,就要增加放疗的强度,看到乏氧的细胞,就说明它有一定的耐药性,需要临床医生重新考虑治疗方案。PET/CT的问世,进一步推进了放疗的“物尽其用”,显著降低了它对正常机体和细胞的损害,提高了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寻找肿瘤“元凶”——原发灶: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他们的病灶经过各种检查后发现属于转移灶,通过PET/CT的全身扫描,有不少患者能找到真正的“元凶”,但这点上我们还未做到百分之百,一方面由于药物不够特异,原发肿瘤对该种药物的摄取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原发灶较小,会被转移灶掩盖掉。
肿瘤筛查:
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及已发现身体不适,但临床上难以解释病因的患者,可以进行这项检查,只要有葡萄糖代谢旺盛的肿瘤,都有可能及早被发现。
另外PET/CT不仅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判断等,它对脑部疾病、心脏疾病以及急性感染、炎症,都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神器”有时也不神
相对而言,PET/CT并不是对所有肿瘤都拥有”火眼金睛”,它擅长发现的肿瘤往往是在“低本底”区域,如肺部、头颈部、胆囊、肌肉骨骼区域等。这些地方犹如是一片黑暗的区域,PET就像一盏明灯,一旦点亮,就会非常显眼。而在一些“高本底”区域,如胃肠道、肝脏、膀胱等,犹如充满阳光的房间,就算灯已经亮了,我们也很难辨别是否开着,即会存在漏诊可能,所以需要综合检查。对于肠道,內镜检查往往更容易发现和确诊病变。
在PET/CT的诊断中,也会有假阳性的情况,由于部分良性肿块和炎症对于葡萄糖的代谢也十分活跃,所以有时候很难分辨出这两者与恶性肿瘤的差异,往往需要利用PET/CT中的CT补充做一个诊断剂量X线的CT检查,或通过其他的检查方可定性。
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在做PET/CT前不要做创伤性的检测,如内镜检查,如果体内有创伤,做PET/CT过程中的这个部位放射性会比较高,难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患者需在空腹状态下进行PET/CT检查,吃完食物血糖会比较高,会跟我们注射进的葡萄糖进行竞争,导致肿瘤吸收过多非放射性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进行PET/CT检查之前,要把血糖要控制好。另外虽然我们建议排空肠道,但并不建议对患者进行灌肠,灌肠会对肠道产生一定刺激,在检查中产生均匀的放射性增高。
患者在检查前一天不能剧烈运动,肌肉、韧带在强烈运动的情况下会代谢活跃,因此在PET/CT检查前,我们也要求每位患者静静休息,用最放松、平静的状态去接受检查。
在检查前患者还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不能为了爱美而穿得太过单薄,那样会使体内棕色脂肪”燃烧”产能,这个部位的葡萄糖摄取就会增加,干扰图像判读。
我们建议健康人群在做PET/CT体检的一年内不要再接受别的有辐射的检查,如CT、X光、钼钯等,另外,我们建议该项检查的接受者应为50岁以上的人群.
PET/CT的发展之路
对于设备来说,希望分辨率、灵敏度能更高一点,而对于PET/CT中最关键的“探针”——放射性药物,我们希望能研制出更多的新药,丰富显像剂的种类,提高药物的特异性。肿瘤不仅治疗要个性化,诊断也要做到个性化,如果一种药物能对应一种肿瘤,那PET/CT的应用可以更广,从而发现更多的肿瘤,帮助更多的患者。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