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最担心的是出现远处转移,无论是初诊断时还是术后复查随访时出现,都意味着成为IV期,也就是晚期患者,难以治愈。全身的各处器官都可能发生转移,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脑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腹膜转移,其余还包括骨髓转移、皮肤转移、宫颈转移、脑膜转移、肌肉转移等少见的转移部位。
本文主要讲解的是骨转移的基本知识。
顾名思义,骨转移就是肿瘤细胞转移到人体的骨骼中。当罹患一种癌症时,随着病情进展,癌细胞侵入血管,随着血液流动,有可能进入到骨骼中并继续生长,形成骨转移。(注意,骨转移和原发性骨肿瘤是两回事。)
骨转移有三种: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也就是溶骨性和成骨性都有)。其中溶骨性最为多见,风险也最高,因为更容易破坏骨质结构,导致骨折发生。成骨性是指肿瘤转移至骨后形成软组织肿物,也可以破坏骨骼结构,但相对的破坏程度轻,骨折发生率相对低。
几乎所有的癌症都可能转移到骨,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也不少见,消化道肿瘤比如胃癌、肠癌、胰腺癌等也可以出现,相对风险低。
理论上全身所有的骨骼都可以出现骨转移,但最常发生的是脊柱、骨盆和股骨,其次是肱骨、肋骨和颅骨。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是骨转移最多见的部位,也是最危险的部位,因为椎体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容易引起脊髓压迫,甚至瘫痪。
这张图就是一个全身骨骼的示意图,数字是各个部位的转移发生率,这篇文献总结了2001例骨转移患者,一共4105处骨转移灶,最多见的是脊柱(33.5%)和骨盆(19.9%)。
骨转移后如果控制的不好,可能会出现SRE(Skeletal Related event, 骨相关事件),主要包括4种:骨痛、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属于病情相对严重的征象,需要积极干预和处理。
通常来说,SRE中,骨痛是最常出现的首发症状,其次是骨折,需要尽量避免,这两种最为常见。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很少见,但一旦出现,属于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紧急处理。
先看右图,是腰椎第一节的椎体(L1,)白色的是椎体的骨骼,灰色不均匀的是骨转移,侵蚀和破坏了大片的椎体,并且表面的骨皮质受到破坏,半圆形不连续,这是典型的骨转移。再看左侧,同一椎体的侧方图形,可以看见整个椎体有一大半被骨转移瘤“吃掉”,整个椎体已经有轻度塌陷,也就是变扁,意味着轻度的压缩性骨折。如果肿瘤继续加重,整个椎体会坍塌变的非常扁,并有可能压迫后方的脊髓,导致瘫痪。
完全不是一回事,骨转移破坏的是骨骼的结构,骨髓转移破坏的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经常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或血小板的进行性下降,通常比骨转移更严重,但不会出现骨痛、高钙血症和骨折。
包括X光、骨扫描、CT、MRI、PET-CT和病理活检。
其中病理活检是金标准,其诊断的可靠性>Pet-CT>普通CT>MRI>骨扫描。
主要是临床判断的水准问题。目前有些医生会把骨扫描发现单个或多个浓聚灶就直接判断为骨转移,但是骨扫描实际是初筛检查,这些浓聚灶大约只有50-80%的准确度,很多良性的骨疾病也会在骨扫描上发现浓聚,比如外伤、炎症、退变等,因此骨扫描常规只用做是初筛检查。假如直接把骨扫描的阳性结果当成骨转移,很容易出错。
同时,核磁的假阳性率也不低,报告的骨质信号异常改变,经常也不是骨转移。CT和PET-CT看见明确的骨质破坏,误诊率相对很低,但有时也可能出现。比如骨结核也可能出现骨质破坏,以前就有过结肠癌合并骨结核,骨扫描发现浓聚灶,CT发现腰椎骨破坏,诊断骨转移,但最后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是结核。
因此,在诊断骨转移时要小心谨慎,万万不可只凭骨扫描结果就直接诊断骨转移,核磁和CT的结果也要仔细判断,最好能穿刺证实。
一旦骨的良性病变被误诊为骨转移,既往曾有先例,患者被以化疗为主的各种方案治疗了整整5年时间,最终发现诊断有误,但已经让患者遭受了相当的伤害。
很遗憾,当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时,已经是IV期,几乎不可能治愈。但是,经过积极治疗,有一定可能活过5年,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
需要评估骨破坏和骨折风险。
如果骨没有明显破坏,骨折风险很低的,没有特殊注意事项。但是,如果骨转移已经造成了明确的破坏,一定要严防跌倒和摔伤,别做重体力的活动,别手提重物,增加骨骼的负担。也就是,任何让骨骼受力更大的动作,都尽量避免。如果很严重,看骨科,必要时需要卧床,活动时需要佩戴支具,以减少骨折风险。
最后,有的肿瘤术后患者,身上有些骨痛就担心骨转移,这就是过度的担忧。骨转移导致骨痛的典型特点是位置固定,在不经过治疗的情况一般会持续性加重。那些全身游走性疼痛,位置不固定的疼痛,通常都和骨转移无关。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