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型胃癌及胃MAIT淋巴瘤的主要元凶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预防胃癌最为重要的可控手段。
但是,仍有许多人担心,根除治疗的四联疗法使用了两种抗生素,还有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铋剂,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甚至有的人担心,根除Hp后,会打破原来的某种平衡,产生新的疾病。
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些事。
本文主要依据2020年9年GUT发布的《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台北全球共识》,以及吕农华、刘文忠、成虹等国内专家的相关文献,在此致谢。
Hp是一种致病菌,这一事实在Hp感染诊治受到的持续关注中昭然若揭。
我国新共识也明确提出,Hp感染不是一种人体共生细菌,更不是一种益生菌;除非采取主动干预,Hp感染不会自行消除。
Hp感染者中有10%会出现消化不良,15%~20%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或溃疡出血,仅1%~3%(我国为5%)会发展为胃癌或胃MALT淋巴瘤,但所有的感染者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70%无症状。
目前推荐的根除Hp方案主要是铋剂四联(铋剂+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
短期服用铋剂的安全性很高;短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
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是抗生素,目前推荐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等。
恶心/呕吐(甲硝唑、四环素)、口苦/金属味/舌苔厚腻(克拉霉素、甲硝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皮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头晕、乏力、肝功能损害(四环素)等是这些抗生素最主要不良反应。
以上副反应在停药后会逐渐消退或恢复。
毋庸置疑,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抗生素的耐药率增加,但这不应妨碍其用于预防胃癌的治疗。
多种研究证明,根除Hp不增加新发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
也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根除Hp治疗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的胡志远教授认为:
随着Hp感染率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但是这部分患者通常食管炎的症状轻微。而且,经过2年后,这些患者食管反流症状会消失。因此,无需担心由于Hp清除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
相反,我国专家2020年9月发表在Gut上了一项关于Hp对胃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发现Hp感染可导致感染者胃部菌群失调,当Hp成为感染者的胃部优势菌群时,感染者会出现胃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下降,而感染者出现的菌群失调与其所发生的临床疾病密切相关。
根除Hp可能与体重的小幅增加有关,但不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有关Hp感染与肥胖的研究东西方研究并不一致;
欧美等发达国家Hp感染与超重/肥胖呈负相关,而我国的两项较大样本的研究均报道Hp感染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这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提示,在目前循证依据不充分时,根除Hp可以不考虑这一“负面影响”,况且,消化不良者根除Hp后体重增加并不是坏事。
Meta分析显示,Hp感染率与食管腺癌发病率存在负相关,与食管鳞癌发病率不相关。
美国近30多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4~5倍,认为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Hp感染的下降、肥胖、食管反流病增加有关,但因果关系不明确。
众所周知,我国的食管癌96%~99%为鳞癌,食管腺癌仅1%~4%;美国则以食管腺癌为主占70%~80%。
我国近30年的统计显示,我国Hp感染率与食管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提示在中国Hp不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根除Hp并不会导致中国食管癌的增加。
根除Hp并不会增加成年人哮喘、炎症性肠病极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1、根除Hp是预防胃癌最为有效的手段,最佳根治年龄段是18-40岁;
2、根除Hp利大于弊;
3、治疗建议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
4、首次筛查和复查都建议采取碳13/14呼气试验。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