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癌症患者做各种穿刺活检,不管是经皮穿刺,还是经支气管镜、胃肠镜活检,到底会不会人为造成肿瘤的种植转移,风险有多高,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万一发生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穿刺活检,主要是如下几大类:
-
● 一类是B超或者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比如穿肺部、肝部肿块,穿浅表肿块或者淋巴结;
-
● 第二类是通过各种内镜技术,对空腔脏器内表面的肿瘤进行活检,比如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下活检;
-
● 第三类是经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的引导,穿透支气管壁、胃壁、肠壁,进行临近的肿块或者淋巴结的穿刺等。
一般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穿刺活检的风险和难度小于第三类,其造成肿瘤种植的概率也小于第三类。
近日,日本胰腺疾病临床研究小组公布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的数据,探讨经胃镜引导穿刺针穿透胃壁或者十二指肠壁对胰腺肿块进行穿刺的安全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现的时候绝大多数患者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这类病人为了确诊以及更准确的病理分型(胰腺癌还分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好多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腺癌,乔布斯就不是)只能进行高难度的胃镜引导下细针穿透胃壁或者十二指肠壁、然后再穿入胰腺肿块进行活检。
这个操作一听就难度比较大,而且给人感觉有一定概率能造成种植转移——毕竟细针一路从嘴巴到达胃/十二指肠,然而还要扎破过去,扎到胰腺肿块里面去,然后一步步退出来,把肿瘤组织取出来。那么,这么一个复杂的操作,到底会有多大概率造成针道种植呢?
拥有4000多名会员的日本胰腺疾病研究协会,一共汇总了从2010年4月到2018年3月八年时间里一共12109名接受胃镜引导下胰腺肿块穿刺的患者资料,结果显示:
一万两千多名患者接受穿刺活检,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的概率是0.330%(千分之三),其中术后病理证实是腺癌的患者,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的风险明显更高,达到了0.409%(千分之四),而最终确诊其他恶性程度更低的癌症患者的针道种植概率明显更低,只有0.071%(万分之七)。
更进一步分析那些确诊为胰腺癌且出现针道转移的患者,从穿刺活检到出现针道种植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9.3个月,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后续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一起切除了在胃壁上的针道转移灶。下图展示了一个手术切下来的胃壁上的腺癌针道种植转移病灶: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