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咚友问的最多的问题是:
肿标升高了不少,是不是耐药了呀?什么时候换药?
PET那么贵,是不是比CT好,要不要每次复查都做一个PET?
基因检测,这么多公司,这么多套餐,选哪个好?
贝伐单抗(或者索拉非尼/安罗替尼等)也是靶向药,是不是也要先做一个基因检测呀,测哪个基因?
基因检测没有组织了,用血液代替靠谱么?
这种时候,还是推荐咚友从最基础的文章开始看起:
然后再扩展到基础但是更有针对性的文章:
接下来的几天,针对咚友常问的问题,我们每日科普一个关键词。建议收藏,方便需要时快速查看。
常规的影像学,比如B超、CT、MRI等,只能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静态参数,但是不知道肿瘤到底是死是活,以及肿瘤的生长繁殖能力如何。这就会给一部分患者造成困扰,比如做了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的病友,2个月后复查,肿瘤几乎还是那么大,之前的治疗有没有疗效呢?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特别焦虑的患者,肺部发现了癌症,那么脑子里、肚子里、骨头上有没有病灶呢?
要想全身上下都查一查有没有肿瘤,同时还想知道肿瘤的战斗力、活性如何?光靠传统的影像学,是不够的。PET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因为癌细胞要是活着,而且还在活蹦乱跳、生儿育女的话,它就一定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需要吃进去很多葡萄糖,从而会被标记上同位素。PET就是通过观察和计算,一定时间里身体某个部位摄取带有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的多少,来反应这个部位是不是癌变了,如果是的话,肿瘤的活性如何。
这么好的东西,那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是不是应该每个月都做一个?
且慢,PET的确是挺好,但有三个弊端:
1:贵。普通的CT/MRI,一般千把块钱就搞定了,PET动辄七八千,近万的人民币就花出去了。
2:有辐射。PET-CT的辐射,大约是CT的4-5倍;核辐射,是会致癌的。
3:有的肿瘤,PET看不见,也是会漏掉的。比如消化道的较小的肿瘤,PET有可能漏诊。
综上所述,建议结合病情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时候,再考虑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要过度医疗!
上一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