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得癌
了解癌症很有必要
最大的致癌因素是什么?
–01–
第一次革命:化学治疗
-
1940年,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 -
1943年,耶鲁大学的Gilman 将氮芥用于治疗淋巴瘤取得了短暂的疗效。 -
1948年,Farber 用抗叶酸剂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揭开了现代癌症化疗的序幕。 -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药物有:氟尿嘧啶(5-Fu)、6羟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放线菌素D(Act D) 等。MTX治疗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取得成功。 -
20世纪60年代发现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花碱(VLB)、阿霉素(ADM)、阿糖胞苷(Ara-C)、博莱霉素(BLM)、顺铂(DDP)等都已被发现;细胞动力学和抗癌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了成绩;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通过联合化疗已能治愈,并开始了其他实体瘤的化疗。 -
20世纪70年代:一些肿瘤的联合化疗方案更趋于成熟,顺铂和阿霉素应用于临床,使化疗姑息性向根治性目标迈进。 -
20世纪80年代:从植物中提取的抗癌物质——紫杉类和喜树碱类应用于临床。
–02–
第二次革命:靶向治疗
1987年,科学家首次确定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用于对其他治疗无效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适应症,此后靶向药物就成了癌症治疗药物研究的热点,不断有新的靶向药物诞生并应用于临床。
201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为研究者研究靶向药物提供了最全面的数据库。
–03–
第三次革命:免疫治疗
-
一是治疗时期范围更广。能治疗已经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特别是对于部分标准疗法全部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二是预后好、“生存拖尾效应”显著,响应免疫治疗的患者有很大机会能够高质量长期存活,这是与化疗、靶向药物最大的区别; -
三是免疫治疗是广谱型的,可以治疗多种不同的癌症,使异病同治成为现实。
免疫治疗相关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04–
结束语
参考资料:
《中国2019最新癌症统计数据出炉》
《癌症治疗史上的革命: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抗肿瘤药的发展简史》
《“以毒攻毒”是真的!“诺奖”背后,免疫疗法靠什么治病救人?》
《收藏 | 肿瘤免疫治疗常见毒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大全》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