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一个不治病的科室,叫“防癌体检科”。
不少人第一次看到这个科室,心里都会犯嘀咕:“已经来肿瘤医院的人,还需要防癌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医科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科主任张凯乐了:“我这个科,是肿瘤医院唯一‘欢迎’大家来的科室”。
防癌体检科给谁瞧病?
防癌体检科,服务的对象并不是普通健康人群,而是重点要服务那些有高危患癌因素的人群,比如吸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是某类肿瘤的高危人群,这些人具备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肿瘤易于盯上的对象。
另外,一些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指标异常,而体检机构无法处理只能进行转诊的人群,也是防癌体检科的服务对象。
总的来说,防癌体检科,防的是有备而来的高危人群,帮助早期无症状的人群,“有症状一般都是中晚期,直接就去对应科室了,就不会来我们科”。
为什么体检查不出大病?
以往经常有朋友向张凯抱怨,体检中心查不出什么大问题,质疑体检的有效性。遇到这类问题,他往往会细细给朋友分析原因。
第一个是手段的问题。比如以前健康体检全部是胸片,但是胸片对于5mm以下的肺结节并不敏感,而早期肿瘤的筛查通过胸片的话意义不大。所以,现在都开始使用低剂量螺旋CT。
另一个就是人的问题。首先是体检对象本人没到高危人群的那条线;其次检测者的专业程度也对结果有影响。此前他正在负责一项癌症领域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有一项是让学员们学习大量肿瘤异常表现,一些工作10年以上的基层医生反馈,如果不是在肿瘤医院,这些异常表现在基层医院根本看不到。
“体检实施的检测手段,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最终的检查结果是有关的。所以肿瘤专科医院开展的防癌体检,最主要是手段更为确切,操作人员经验更丰富,二者结合更容易发现早期肿瘤。”
北京体检中心400家,开展胃肠镜检查不足5%
张凯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肿瘤早筛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也已产生,其准确性和指向性更为确切,“但在筛查方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两个天花板,一是费用天花板,一是操作天花板,费用比较好理解,如果是3000块钱以下在北京等大型城市白领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到了5000可能大家就接受不了;操作天花板是指同一个体检,抽6管血是体检者的上限,抽10管大家都不接受。”
以结直肠癌检查为例,胃肠镜是最简单也是最确切的金标准,但是胃肠镜的检查有门槛:一个门槛是绝大部分体检中心都没有胃肠镜,“北京市目前有体检中心400多家,每年体检人次大约是550万,然而不完全数据统计发现,400多家体检中心里,开展胃肠镜检查的比例不足5%。”
另一个门槛是大众对于筛查方式的适应程度。张凯认为,目前像胃肠镜这类金标准,检测比例不高,现实门槛又确实存在,所以大范围去推广一些适宜的筛查技术很有必要。以“长安心”为例,“长安心”是国内首个获批的粪便DNA肠癌检测产品,使用者在家采集4.5g粪便样本,就可以快速检测出是否有罹患大肠癌风险。
“这些技术要不就无创,要不就便宜,一定是能降低老百姓的筛查成本,提高筛查意愿”。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已启动针对胃肠道肿瘤“三早”协同筛查项目,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张凯认为“三早”极有必要——在体检机构推广无创的的筛查手段,在中高危人群中检出尽可能多的胃肠道肿瘤,做到早发现;高危人群在项目平台内的胃肠镜中心接受标准化胃肠镜早筛检查,做到早诊断;诊断出的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转诊到三甲医院,实现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在体检筛查上形成闭环,提升相关癌症的早诊早治水平”。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