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癌症治疗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药物疗效。毕竟在癌症治疗中,抗癌药物就是关键。近些年我们在抗癌药物中取得了跨时代的进展,熟悉我们科普的癌友们想必都很清楚: 目前中国癌症的医疗水平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顶尖水平,患者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最顶尖的药物治疗。(参考文章:2021年,癌症治疗领域的这「四件大事」,你必须清楚) 其次,我们同样关注抗癌药物的价格。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抗癌治疗与“巨额医疗费用”划上等号,但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各项重磅抗癌药物就开始陆续纳入医保,为患者们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2022年1月1日起,国家新版医保目录开始执行,又有更多重磅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让抗癌药物进入“神药平价”的时代。(详情参考文章:重磅! 2021年医保目录更新, 18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范围, 患者们需要的药物大幅降价了!) 有了划时代的抗癌药物,也有了相对平价的药物价格,对于癌症患者们来说,还有什么方式能够增加抗癌有效率,帮助生存期大大提升? 近期,中国医生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药物与药价之后,患者就诊方式与随访模式将迎来变革,大大提升患者们的生存期,对患者的帮助甚至可以堪比革命性的药物。 仅仅改变就诊方式与随访模式,真的可以堪比一款重磅药物?通过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改变我们的癌症诊疗方式真的有奇效! 2022年1月8日,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强教授和石丘玲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临床研究“CN-PRO-Lung2研究”成果刊载于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是国际癌症学术领域的顶级期刊,但凡可以刊载其上的癌症临床研究都将对国际癌症医疗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而李强、石丘玲教授团队开展的临床非常有意思:他们并非针对药物进行临床,而是针对患者的术后管理行为开展了临床实验。在临床上,这种模式有一个特有的称呼,叫做“患者报告结局”(PRO),即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进行的医疗行为。 这项临床共招募了166位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是即将接受肺癌切除手术的病例。患者们随机分为两个组:症状管理(干预组)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每组共83位患者。 所有参与临床的患者在手术前后每天和出院后(每周两次)都会通过医院专门提供的病情监控系统报自我症状。在这个病情监控系统(即上文中提到的PRO系统)中,共设置了五种类型的症状,包括疼痛、乏力、睡眠不安、气短、咳嗽,每种症状的评估分值为0-10分。 在症状管理组(干预组)中,一旦其中一个指标超过预警值(≥4分),系统将实时生成警报并发送给医生进行处理;而在对照组中,患者仅接受这个系统的实时监测及常规护理,系统并不会向医生推送警告。 在术后进行了四周的病情监控后,两个组别的患者在术后反应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相比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的肺癌患者,接受病情监控系统管理,并由医生及时处理情况的患者症状负担更低(中位事件数为0件 vs 2件),并发症较少(比例为21.5% vs 40.6%)。 通俗说来,就是主动监控自身情况,并根据系统判断向医生报告的患者,并发症概率比起普通护理的患者低了一倍!同时这些患者的症状负担也更轻。 这样的临床结果虽然看起来并无新奇之处,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主动监控症状,肯定比术后“没人管”要好。但这是第一次从临床数据的层面证实了患者术后接受密切的症状观察与及时处理,能大大降低可能面临的症状负担与并发症,这与中国目前通行的“术后直接回家休养”的临床现状相比,给了我们很大的前进空间。 在以往的手术过程中,患者一般都是被安排的角色。由于医疗资源紧缺,经常面临术后两天就不得不出院的窘境。 尽管部分患者出院后会定期进行复查,但大部分患者并没有这个意识,只有在出现症状的情况下才会返回医院检查。从这个临床结果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可能给自己带来接近一倍的并发症风险。 实际上,通过这个临床,我们发现医生通过线上沟通和建议的手段来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与实时诊疗,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相信随着这个临床结果的出炉,在未来癌症患者们的手术并不是“一刀了事”,而是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后续随访机制,将患者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过类似的临床实验,并同样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一项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的研究显示:患者出院后,通过互联网工具在离院期间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自己的近况,并对不良反应进行主动监测和干预,其生存期延长了5.2个月,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对于患者来说这类临床结果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抗癌治疗并不是动了刀/吃了药就能高枕无忧的。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也是我们与病魔持续作战的一场战役,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关注自身的症状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才能将我们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将我们的治疗效果与生存期提高到最好的状态。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