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充斥着各种“抗癌神药”“治愈癌症”的称号;排除掉骗人的营销号,想查查文献看哪个药更好,得到的又是PFS、OS等一堆看不懂的缩写数据对比。
那么各类文章中频频出现的肿瘤治疗四大终点指标ORR、DCR、PFS和OS都是什么意思?
OS、PFS之间又到底有什么关系?
“临床治愈”就真的万事大吉么?
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抗癌药物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药物选择!
小贴士
ORR、DCR、PFS和OS这四个终点指标可以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指标,近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肿瘤的直接影响(包括导致肿瘤消失或退缩等),包括ORR和DCR,以ORR最为关键;而远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包括OS和PFS,以OS最为关键。
短期疗效ORR、DCR
根据实体瘤RECIST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分为以下四种:
1.所有的靶标病灶和非靶的转移病灶都消失、淋巴结病灶减小、无新发病灶称之为完全缓解(CR),如果一个肺癌患者出现肝转移,肺部病灶是原发灶,治疗主要是针对肺部病变,肺部是治疗的靶病灶,肝部病灶是非靶病灶;
2.靶病灶没有完全消失,但病灶有所缩小,减少≥30%且无新发病灶称之为为部分缓解(PR);
3.如果治疗后靶病灶不减反增,增加≥20%且有新发病灶称之为疾病进展(PD);
4.如果治疗后患者病灶变化不明显,也没有新的病灶介于PR和PD之间称之为疾病稳定(SD)。
列举完主要的疗效状态,再谈ORR和DCR大家就会更加了解。
ORR(overall response rate,客观缓解率)是CR和PR比例之和,即ORR=(CR+PR)/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有效的人数比例,ORR越高意味着使用该疗法肿瘤缩小的患者更多。
DCR(Disease control rates,疾病控制率)是CR和PR和SD比例之和,即DCR=(CR+PR+SD)/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没有继续进展的人数比例。
ORR和DCR两大短期疗效治疗,疾病稳定可以反映疾病的自然进程,而肿瘤缩小则是直接疗效,这也是为什么说ORR相比DCR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OS( 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
晚期肿瘤作为很难治愈的疾病,治疗目标非常明确:活的长,活的好,这是临床诊疗领域的共识。
自肿瘤被诊断之后,通过治疗让患者活的越久越好,常用总生存时间(OS)表示, OS越长意味着患者活得越久,这是患者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评估肿瘤临床获益的金标准。OS的优势在于客观,不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倚。劣势在于观测时间较长,需要记录所有事件的发生,即所有患者的死亡。故一般临床上以中位OS(Median OS,mO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生存时间。也会有1年OS率、5年OS率等。
同样作为长期疗效的指标,与OS的客观不同,PFS是以人为设置的评估标准为终点(如实体肿瘤领域最常使用的RECIST标准),相对主观。PFS的优势在于观测时间较短,1-2年内即可观察到结果。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较小。劣势在于主观,易产生评价偏倚(因此常常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纠偏),并且评价先于疾病变化,无法判断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无进展生存期)
学术定义:PFS临床上是指患者从随机分组到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通俗说法:就是患者通过治疗后,疾病没有进展或耐药的时间,一般PFS越长,意味着患者有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活得越好。
一般临床上也以中位PFS(Median PFS,mPF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而OS与PF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OS=PFS1+PFS2…+…PFSN
临床治愈?
这里又有个概念叫临床治愈,什么意思呢?如果癌症病人经过治疗,5年后做检查还没有发现肿瘤复发迹象就算是临床治愈了,包括查体、血液检查、影像检查等。临床治愈只是人为地划了个界限,不能说4年11个月和5年零一月就有多大的差别,5年后再复发的几率很小,资料显示大约10-20%的样子。
因此,临床治愈不是真的治愈、治好了,癌症治疗可能是一场马拉松,科学治疗,定期复查,遵从医嘱,才能跑的更远!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