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通常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坏胆固醇”作为降低胆固醇治疗的主要靶标来制定相应的方案。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常规的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血清残余胆固醇(RC)指的是血清中残余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可通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减去LDL-C水平计算得到。
目前除了临床上常规的血脂检查指标以外,将残余胆固醇作为另外一种手段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发生风险也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近日,一项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研究更近一步揭示了残余胆固醇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残余胆固醇或可作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脏病或中风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残余胆固醇检测结果或将有助于判断LDL水平无法反映的潜在心血管疾病。
截图来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为了深入地评估残余胆固醇与相关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汇集了来自美国三个研究数据库中17532例成人的信息,并对这些受试者胆固醇水平、其他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疾病事件进行系统分析。这项分析中纳入的受试者年龄为30至68岁,且在研究基线时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在考虑了非胆固醇相关的心脏病风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年龄较大以及种族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残余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状动脉阻塞、心脏病或中风等)之间存在稳定联系。
中位随访18.7年的结果显示:
-
三个研究数据库中残余胆固醇水平≥24 mg/dL的受试者,近1/5在基线时间点后续18年的随访中出现了主要心脏疾病或中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与LDL-C水平较低的人群比例相似。
-
对于LDL-C水平相对较低的受试者而言,血液中残余胆固醇水平若高于24 mg/dL,则其主要心脏疾病或中风的发生风险将升高40%至50%。残余胆固醇或可作为独立于载脂蛋白B(apoB)外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预测因子。
-
残余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群,肥胖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且几乎每个人的甘油三酯水平都很高。
▲无论LDL-C水平如何,残余胆固醇(RC)水平≥24 mg/dL,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当前这项研究并不能否认LDL水平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价值。但是,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有必要更多关注患者的残余胆固醇水平,因为其本身就可独立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人员强调,残余胆固醇结果的获得并不难,基于标准血脂检测方法得到的数据,临床医生可以很容易计算得到患者的残余胆固醇。未来,我们仍需开展更多研究提高对残余胆固醇的认识,基于残余胆固醇相关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或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