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细胞、神经纤维、激素、血液、组织、器官,以及每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脂肪。今天我们从心血管健康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有关体脂和血脂的误区。
图片来源:123RF
我们知道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大腹便便的向心性肥胖者。但这并不代表,人越瘦心血管越健康,尤其是女性。先前,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发现:虽然在男性和女性中,较高的肌肉含量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相关;但是,与脂肪含量较少的女性相比,无论肌肉含量有多少,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高似乎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
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11463名、年龄≥20岁的受试者,然后将受试者分为4个组,即低肌肉含量和低脂肪组、低肌肉含量和高脂肪组、高肌肉含量和低脂肪组以及高肌肉含量和高脂肪组。然后分析各位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和心血管疾病数据,结果发现:
与高肌肉含量和低脂肪组的女性相比,高肌肉含量和高脂肪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低了42%。与低肌肉含量和低脂肪组的男性相比,高肌肉含量和高脂肪组的受试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26%,高肌肉含量和低脂肪组的受试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60%。
该研究中,不仅强调了健康男性和女性体内肌肉含量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还同时提示了女性体脂含量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关。
如果,适当的体脂有助于心血管健康,那健康的体脂是多少?
-
健康的体脂百分比为:女性:21%~24%,男性:14%~17%;
-
可接受的体脂百分比为:女性:25%~31%,男性18%~25%;
-
肥胖的体脂百分比为:女性:>32%,男性>26%。
图片来源:123RF
通常,我们血脂化验单上的指标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
一般来说,在各项指标中,医生更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坏胆固醇”。因为这个指标和心梗、脑梗、动脉粥样斑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此外,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也与胰腺炎的风险升高有关。
通常,根据中国指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化验单上就不会有箭头出现;但是,没有向上的箭头也不能完全算正常。因为检查结果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不同的基础疾病和风险因素,有不同的血脂目标;而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单结果并没因人而异。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例,不同人群的目标值分别如下:
-
吸烟且肥胖(体重/身高的平方≥28)的人群建议:<2.6 mmol/L。
-
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2.6 mmol/L就要吃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了,对于这类患者应该将指标降到1.8mmol/L以下。
-
男性>45岁、女性>55岁的高血压患者(有吸烟史):<2.6 mmol/L。
-
冠心病、脑血管病人,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1.8mmol/L就算增高,最好能把这项指标降到1.4mmol/L以下。
因此,虽然有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化验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可能已经超标了。即使血脂化验单上一个箭头也没有,也需要复诊,由医生具体判断血脂情况。
图片来源:123RF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指出:血清甘油三酯的合适水平为 <1.7 mmol/L(150 mg/dl)。当血清甘油三酯≥1.7 mmol/L (150 mg/ dl)时,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 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干预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
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吃肥肉多、油腻性食物多、甜食多、喝酒多)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大,所以严格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酒等综合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但是,甘油三酯中重度升高(>5.6 mmol/L)往往与基因突变有关,单纯控制饮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需要及时用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的降脂药物,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饮食控制对胆固醇增高的疗效较弱,胆固醇明显升高者,单纯依靠饮食控制(每日摄入胆固醇建议<300 mg)难以达到治疗目标,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因为胆固醇的来源有饮食摄入和体内合成,其中体内合成的占比更大(约80%)。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依折麦布可以减少肠道吸收胆固醇,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型)抑制剂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具体用药请咨询医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指出,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40 mg/dl)者,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无药物干预的足够证据。
参考资料
[1] Srikanthan, P., Horwich, T. B., Calfon Press, M., Gornbein, J., & Watson, K. E. (2021). 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0(5), e017511.
[2] Body Fat Measurement: Percentage Vs. Body Mass. Retrieved 2021, from https://www.webmd.com/diet/features/body-fat-measurement#2
[3]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16(1):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