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在中国35-49岁的人群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26.2%);且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年龄≥60岁)患高血压(患病率为53.24%)。
早在症状出现之前,高血压就悄悄地伤害了身体。如果不及时管理血压,高血压会显著增加心梗、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肾衰竭和失明等疾病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中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10个高血压患者中就有8个没控制好。为了便于大家日常血压的控制,我们总结了几条和血压管理相关的内容分享。
正常血压值是收缩压(即高压)<120mmHg、舒张压(低压)<80mmHg。因此,对于健康的人,建议努力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
按照中国标准,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超标即可确诊高血压。
与健康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常常已经发生了病理改变。《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建议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
65~79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 140/90mmHg以下;
-
80岁及以上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指出,对于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的患者,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患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可以先不吃药,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如下图所示,建议通过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低盐低油低糖饮食、戒烟戒酒、不要熬夜等等方式控制血压。
▲ 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及降压效果(截图来源:参考资料[3])
在健康生活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如果2-3个月后,血压降到了140/90mmHg以下,可以通过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来控制血压,不用吃药。但如果2-3个月后,血压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就需要服用降压药治疗。
对于必须要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除了要按时服药外,也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
如果正常吃药后出现了血压波动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找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切勿吃吃停停。
-
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因为暂时的正常血压擅自停药。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家庭血压可以比诊室血压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患者可以使用日记记录24小时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血压达标患者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患者,2~4周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应查体(检查血压、心率等,超重或肥胖者应监测体重及腰围),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进行一次年度评估,可与随访相结合。除了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外,每年至少测量一次体重和腰围。建议每年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钠、血氯、血糖、血脂)、心电图。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比、胸部X线片、眼底检查等。
除了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外,建议18岁及以上成年人也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血压正常者(90-139mmHg/60-89mmHg)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mmHg/80-89mmHg)应经常测量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收缩压(高压)会逐渐升高,舒张压(低压)可能会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常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高甚至偏低、脉压增大的特点。还有些老人可能经常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情况,表现为餐后收缩压较餐前降低20mmHg以上。
正在吃降压药的老年人,如果血压持续低于120/70mmHg,需要咨询医生,看看降压药物是否需要减量。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眼前发黑、心绞痛发作甚至出现晕厥等血压过低的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降压药的剂量或种类。
当血压≥180/110mmHg,且没有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等的临床症状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