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热疗”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热疗在传统中医中的应用历史已有千年,而在现代医学当中,热疗用于治疗癌症的应用也已经有近百年之久。
1866年,来自德国的医生Bush发表了第一篇正式的、关于使用“热”来治疗癌症的文章。Bush描述了一名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案例,在感染了丹毒并发生高热之后,这位患者面部的肿瘤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根据患者的病情,Bush猜测,“热”可能有助于治疗癌症。
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热疗的机理。随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发展,热疗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癌症的“绿色疗法”,并应用于各类癌症的治疗当中。
癌症的热疗又被称为一种“绿色疗法”,既可用于与放疗及化疗等方案联用,也可以作为不宜接受其它方案治疗的患者的姑息治疗手段,能够明显改善疗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部分位于身体浅表部位的肿瘤,如乳腺癌、皮肤癌等也可以直接接受热疗。
发烧可能因为多种疾病导致,包括各类感染、炎症,以及非感染性的血管炎、血栓以及癌症等。通常情况下,体温升高时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样也会提升,杀死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增强;各类细菌和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能力也会因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健康的人体细胞并不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受到影响的并不只有细菌或病毒——癌细胞,以及癌细胞聚集而成的病灶,同样也会因温度升高而发生一些改变。而热疗这一技术的原理,正是基于此。
正在迅速生长并扩增的肿瘤病灶,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它们所依赖的血管,通常并不是人体内正常的血管,而是一些额外增生出来的血管(这也是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理论依据之一,通过抑制额外血管的生成,限制肿瘤病灶的扩增)。
对正常的体细胞施加热量,体细胞会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流量来“带走”这些额外的热量,因此即使稍微加热了身体的一部分,体温也不会太严重的升高。
但是肿瘤病灶中血管并不完善,毛细血管平时即处于扩张状态,无法像正常组织一样控制血管内血液的流动量。因此施加于肿瘤病灶的热量会积累起来,迅速提升病灶内部的温度,通常情况下,肿瘤组织内部的温度会比周围正常组织高4~8℃;而肿瘤病灶内部的温度又能比周围的温度额外高2~3℃。这样异常的温度提升,从理论上来说,能够直接使一部分癌细胞死亡。
目前,比较明确适合成为热疗的“搭档”的疗法包括放疗和化疗,以及目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案等。
在患者中的临床试验同样验证了这一点。一项针对829例患者的丹麦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仅采用单纯放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大约为16%~38%;而采用放疗+热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可以达到46%~48%。完全缓解率的提升幅度高达1.2~3倍。
一项来自杜克大学研究者2010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的放疗中联合应用热疗,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整体缓解率。单用放疗的患者,整体缓解率为42%;而接受放疗+热疗的患者,整体缓解率为65%。
同时,热疗也是一种能够预防癌症复发转移的治疗方式。通过在病灶范围内施加适当的热度,能够协助杀灭一些通常手段难以检测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目前专家普遍认为,热疗对于发生在比较浅表部位的肿瘤,如乳腺癌、皮肤癌、软组织肉瘤等,以及深部肿瘤如肺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肠癌、宫颈癌、膀胱癌等,以及肺转移、骨转移等常见转移类型,和癌性胸腹水(恶性胸腹水)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发生了顽固性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热疗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值得关注的是,热疗对于大部分血液系统肿瘤的疗效仍待研究,治疗脑部转移病灶及部分脑瘤的风险也较高,并不适用。
若合并了心、肝、肾、肺等器官衰竭或严重功能障碍的症状,或者发生了凝血功能障碍及有出血倾向,或植入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也不适合接受热疗,应当与主治专家详细探讨治疗方案。
患者曾接受过手术治疗,左侧甲状腺突出部病灶完全切除,但于治疗2年后复发;后接受放射治疗,并进行甲状腺全切除,但再次转移至脖颈纵隔腔,影响到颈部气管及大血管,无法接受手术。
发生转移5个月后,患者接受热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效果良好,直径5厘米的肿瘤完全消退,肿瘤标志物从治疗前的4000 ng/ml显著降低。
目前,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已经恢复正常工作。
目前,热疗已经在一些癌症的临床治疗中进行了小范围的应用,主要用于辅助放化疗疗效以及姑息治疗。截至2019年,全球在研的热疗临床试验项目共218项,其中由中国研究者牵头的项目有34项,Ⅱ~Ⅲ期临床试验共26项,可以说治疗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