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张大爷上个月刚做完肺癌化疗,近几天一直全身乏力、睡不醒、不想动,身心俱疲……家里人以为多休息、多睡能够让张大爷的身体得到很好地恢复,可半个月过去了,张大爷看起来更“累”了……
这种疲劳感相信很多肿瘤患者都经历过,医学上叫作“癌因性疲劳”,不能通过休息缓解。研究表明:约 65% ~100% 的化疗患者、82%~96% 的放疗患者、70% ~100% 接受干扰素治疗的肿瘤患者,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劳。
传统观念认为,累了就要多休息,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也是如此吗?
癌性疲劳的原因是什么?
肿瘤直接影响
肿瘤会增加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削弱肌肉的力量,机体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疲劳感就会逐渐加重。
肿瘤治疗
放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及好的细胞,当身体试图修复治疗对于健康细胞和组织的损害时,患者会感觉疲劳。此外,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贫血、情绪低落等,均会影响患者的能量摄入,进而导致乏力。
手术本身的伤害、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卧床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患者的体能,产生疲乏感。
心理因素
受到病情、治疗、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压力、抑郁或焦虑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最终导致疲劳乏力。
营养不良
癌症患者可能需要比平时更多的营养,或者因为患病无法充分吸收营养。此外,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味觉变化、胃灼热或腹泻等癌症治疗的副作用也会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疲劳。
普通疲劳 or 癌因性疲劳,傻傻分不清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将癌因性疲劳定义为:一种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的、主观的劳累感,与癌症本身病理、生理或癌症治疗有关。
主要表现
-
虚弱或肢体沉重;
-
不能集中注意力;
-
缺乏激情、情绪低落、精力不足;
-
失眠或嗜睡,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
-
活动困难;
-
出现悲伤、挫折感或易激惹等情绪反应;
-
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
-
短期记忆力减退;
-
活动后经过休息,疲劳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
与普通疲劳相比,它具有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可预知、不能通过休息或睡眠缓解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
癌因性疲劳,如何应对?
常见的一线治疗选择为药物干预,但是数据显示,与目前研究涉及的药物干预相比,运动/心理干预的效果更好[3]。
心理干预
很大一部分的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劳,是受抑郁、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如行为认知疗法,主要通过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来减少负面情绪和行为。
另外,患者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唱歌、朗诵、绘画、书法、摄影等,这样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情绪,转移注意力,有利于摆脱疲劳感。
运动干预
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癌症病人“能运动就要动起来”,很多患者会自认体力不济,无法应付运动所需;但研究已经证实,癌因性疲惫不会因为多休息就缓解,但持续运动,提升肌力和体力,有助缓解疲劳感。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林柏汝(PO-JU LIN),2017年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口头发表研究计划,证实轻中强度瑜伽有助缓解癌因性疲惫,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自我催眠或深呼吸的放松技巧等。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