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正文

癌症出现罕见母婴传染!自然界中,还有这两类危险肿瘤具有传染性

|2021年02月02日| 浏览:5815
上个月,一则肿瘤母婴传播的新闻刷爆了网络。在日本的两个小男孩肺中,发现了与他们的母亲身上宫颈癌基因相匹配的肿瘤[1]。这很可能是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吸入了含有癌细胞的产道分泌物,被来自母亲的肿瘤感染了。

此前,也发生过一些母亲的血液肿瘤[2]或黑色素瘤[3]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案例,还出现过器官移植导致的癌症传染。但总体而言,肿瘤在人之间传染是十分罕见的,但在其他一些动物之间,有几种肿瘤已经广泛的传播开了。


人类认识到的第一种传染性肿瘤长在我们最好的朋友——狗身上,叫做犬传染性性病肿瘤(TVT)。顾名思义它是狗身上一种通过性接触传播的肿瘤。

1876年,俄国科学家M. A. Novinski首次描述了TVT,并证明它可以通过活的肿瘤细胞在免疫正常的狗之间传播[4]

TVT也是狗最常见的肿瘤疾病,尤其是一些流浪狗较多的地方,比如印度,TVT可以占到全部犬类肿瘤的23%~43%[5]。除了在狗之间传播以外,TVT偶尔也会传给狐狸、郊狼、豺等其它犬科动物[6]

犬传染性性病肿瘤

不过,狗中TVT的患病率虽然高,但大多并不致命,只是持续缓慢生长,造成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和出血,影响交配,持续数年,有时可以自发消退[5]

对肿瘤来说,跟宿主的长期共存也有利于自身的广泛传播。少数情况下,因为免疫力较差等原因,也会有大约5%~17%的TVT会发展成恶性侵袭性的疾病。

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TVT大约有250~2500年的历史[7]。它能和狗长期和平相处,可能正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而另外一种新近出现的传染性肿瘤,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几乎灭绝了一个物种。

袋獾

袋獾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的有袋类食肉动物,性格十分暴躁凶残,从出生起就开始不停的打斗,就连谈恋爱都是靠撕咬打斗完成的。

欧洲人初次登上塔斯马尼亚岛时,听到夜间丛林里袋獾进食时互相撕咬吼叫的声音,甚至以为这座岛被恶魔占据,袋獾也因此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

1996年,一位业余野生动物摄影家ChristoBaars前往塔斯马尼亚拍摄袋獾时发现,一些袋獾的面部都因肿块而严重畸形,甚至会影响进食。这一疾病被命名为袋獾面部肿瘤(DFT)

人们起初认为DFT是一种寄生虫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在2006年研究人员最终确认,这些肿块是一种施万细胞瘤,而且基因分析显示不同个体身上的肿瘤都是同源的[8],最初都来自一只雌性袋獾[9]通过袋獾间永不停息的撕咬打斗,在整个岛上传播开来。

2014年的时候,科学家又在塔斯马尼亚东南部发现了第二种传染性的袋獾面部肿瘤(DFT2),同样是施万细胞瘤,不同的是它最初来自一只雄性袋獾[10]

袋獾面部肿瘤(左为1996年发现的DFT1,右为2014年发现的DFT2)

就在确认DFT是一种传染性肿瘤的2006年,这一疾病已经传遍了半个塔斯马尼亚[11]。大多数袋獾都会在患病6个月之内因无法进食死亡[12],这也使得袋獾的种群数量快速下降。

到2016年,袋獾面部肿瘤首次发现后的20年时,袋獾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80%[13],人们一度认为它们会在几十年内灭绝。

不过袋獾也没那么容易屈服。肿瘤的压力下,一些雌性袋獾性成熟提前了,可以在感染肿瘤死去之前完成繁殖。另外,经过20年左右的进化,一些袋獾对肿瘤的抗性大幅增加,能在感染后存活两年以上,还有23只袋獾在感染后自愈[14]

目前,袋獾的种群数量已经停止了减少,应该不会因为面部肿瘤灭绝了。用现在的流行词说,就是袋獾完成了对面部肿瘤的群体免疫。

面部肿瘤能在袋獾间如此迅猛的传播,除了自身的一些免疫逃避策略外,很重要一点在于袋獾是个岛屿物种,缺乏基因多样性。换句话说,所有的袋獾都是亲戚,互相之间遗传差异不大,免疫排斥较小[15]

科学狂人ChesterSoutham,他的试验也推动了医学伦理的发展

不过对于人类,一般情况下大可不必担心被别人的肿瘤传染。

1956,美国科学家Chester Southam曾经给150名健康的囚犯注射了海拉细胞,无一人因此患上癌症[16]。现有的几例人类肿瘤传播案例,也都是发生在母婴这样的特殊关系下,或器官移植患者HIV患者这样的免疫抑制人群中。

不过,一些致癌的微生物还是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的。像幽门螺杆菌、HPV、EBV,还有乙肝和丙肝病毒等等,很容易通过共同进食、性行为等途径传播。据统计,全世界大约13%的癌症来自这些传染性疾病[16],值得每个人注意。


参考文献:

[1]. Arakawa A, Ichikawa H, Kubo T, et al. Vaginal Transmission ofCancer from Mothers with Cervical Cancer to Infa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2021, 384(1): 42-50.

[2]. Yagasaki H, Ohashi H, Ito M, et al. A novel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cancer transmission: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in the paratesticular region is of maternal origin[J]. Blood, The 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2011, 117(22): 6046-6047.

[3]. Menada M V, Moioli M, Garaventa A, et al.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transplacental metastases from maternal melanoma in anewborn: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lanoma research, 2010,20(6): 443-449.

[4]. Novinski M A. Zur Frage uber die Impfung der Krebsigen GeschwulsteZentralbl[J]. Med. Wissensch., 1876, 14: 790-791.

[5]. Purohit G N. 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tumor: a review[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09, 6(1):83-101.

[6]. Higgins D A. Observations on the canine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ur as seen in the Bahamas[J]. Vet Rec, 1966, 79(3):67-71.

[7]. Murgia C, Pritchard J K, Kim S Y, et al.Clon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transmissible cancer[J]. Cell, 2006, 126(3):477-487.

[8]. Pearse A M, Swift K. Transmission of devilfacial-tumour disease[J]. Nature, 2006, 439(7076): 549-549.

[9]. Murchison E P, Schulz-Trieglaff O B, NingZ, et al.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asmanian devil and itstransmissible cancer[J]. Cell, 2012, 148(4): 780-791.

[10]. Pye R J, Pemberton D, Tovar C, et al. Asecond transmissible cancer in Tasmanian devi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2): 374-379.

[11]. Hawkins C E, Baars C, Hesterman H, et al.Emerging disease and population decline of an island endemic, the Tasmaniandevil Sarcophilus harrisii[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131(2): 307-324.

[12]. Hamede R, Lachish S, Belov K, et al.Reduced effect of Tasmanian 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 at the disease front[J].Conservation Biology, 2012, 26(1): 124-134.

[13]. Lazenby B T, Tobler M W, Brown W E, et al.Density trends and demographic signals uncover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ransmissiblecancer in Tasmanian devil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55(3):1368-1379.

[14]. Hohenlohe P A, McCallum H I, Jones M E, et al. Conservingadaptive potential: lessons from Tasmanian devils and their transmissiblecancer[J].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19, 20(1): 81-87.

[15] Pye R J, Woods G M, Kreiss A. 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J].Veterinary pathology, 2016, 53(4): 726-736.

[16] de Martel C, Georges D, Bray F, et al.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18: a worldwideincidence analysis[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17]. Southam C M, Moore A E, Rhoads C P.Homo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cell lines[J]. Science, 1957, 125(3239): 158-160.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来源: 咚咚肿瘤科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针对乳腺癌中的“PAM”通路,有哪些新药值得期待?
上一篇

针对乳腺癌中的“PAM”通路,有哪些新药值得期待?

WCLC速递:EGFR少见突变亮点汇总
下一篇

WCLC速递:EGFR少见突变亮点汇总

阅读相关文章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