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子刊 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关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的相关论文。基因编辑技术从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四川华西医院的卢轴教授也牵头开展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癌症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此次以色列研究人员发布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CIRSPR递送系统——CRISPR-LNP,并在两种侵袭性和不可治愈的癌症类型——胶质母细胞瘤和卵巢癌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可以在活体动物身上有效治疗癌症的研究,必须强调的是,这不是化疗,没有副作用,并且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癌细胞将永远不会再活跃起来。Cas9的分子剪刀切断癌细胞的DNA,从而去除它,永久阻止癌细胞复制。
【维生素D或可降低癌症杀伤力!临床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与诊断为晚期癌症风险降低38%相关】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接触到各种营养素补充剂: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各种微量元素补剂以及白藜芦醇、辅酶Q10等一系列补剂。特别是作为癌症患者,更是容易被家人或是医生要求服用这些营养素补剂。到底哪些是有效的呢?
近期,著名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这项参与者超过2万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日补充2000IU维生素D,虽然无法降低癌症的总体发病率,但可以降低癌症发展为晚期的风险,总体风险降低达到17%。
特别是针对BMI<25的正常体重人群,风险降低可达38%。从这个回顾性研究来看,补充维生素D至少是有意义的。
近日,Annalsof Oncololgy杂志发表了ESMO临床实践指南,其中针对抗癌药物皮肤毒性反应,指南提出了管理和预防的临床处理建议。
皮肤毒性反应的内容涉及到痤疮样皮疹、手足综合征、脱发、皮肤瘙痒、甲沟炎、甲床剥离症等主要药物皮肤毒性反应。
指南提出,针对痤疮样皮疹,建议患者避免过度阳光的直射,减少使用热水洗手等行为,避免使用刺激性皮肤擦剂等药物。
针对手足综合征,指南建议避免进行长途跋涉,增强对病患处皮肤的保护,避免无保护措施进行负重的运动等。
指南最后指出,皮肤毒性反应在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很常见,而且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与患者接受抗癌治疗的临床获益关系密切。因此,降低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维持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可能很多患者,甚至是医生都不知道:毛发生长异常是非小细胞患者服用EGFR靶向药物后发生率相对较低的毒性反应,与传统化疗药引起的脱发相反,EGFR靶向药物可引起毛发过度生长,具体表现为睫毛粗长症或多毛症。
千万不要认为睫毛变长对爱美的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睫毛粗长症除了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加重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也可以刺激角膜而导致结膜炎、感染或角膜糜烂、溃疡。
有研究提示,睫毛粗长症可能预示着EGFR靶向药物的用药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较短(3-7个月),并且患者在睫毛粗长症发病1-3个月后可能出现疾病进展。
11月25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官网发布了2021年第一版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实践指南。
在新版指南上,更新了许多肺癌新治疗理念,涉及到靶向、免疫等相关治疗都有了最新进展。咚咚肿瘤科近期将对该指南的更新进行解读。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