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关注,被很多肺癌患者和家属视为救命稻草,如今肺癌的靶向治疗手段更是日新月异,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靶向药物上市,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每一位肺癌患者有可用的靶向药。 本文,我们给大家梳理一下哪些肺癌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 1 病理类型 在肺癌中,靶向治疗主要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癌等。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并不少,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并不理想。常见的靶向药物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即使是一些血管生成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状况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小细胞肺癌激酶基因突变频率低、遗传变异复杂、病理机制了解不够。当前尚有多款靶向药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很期待它们能填补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的空白。 至于肺鳞癌、大细胞癌、肺肉瘤样癌这些非小细胞肺癌,当前的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场景也很有限,但当基因检测出EGFR、MET、ALK等常见可靶基因的突变时,亦可使用靶向药治疗。 另一方面,对于正在使用靶向药的肺腺癌患者来说,在用药过程中也会发生组织类型改变,由肺腺癌变成肺鳞癌或小细胞肺癌,而这往往导致靶向药耐药的情况出现。 图1.肺癌分类 2 临床分期 靶向药的毒副作用虽然远小于化疗,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都属于全身系统治疗。当前几乎所有已获批的靶向药都只能用于晚期癌症,肺癌中的靶向药亦是如此。早期的肺癌患者临床上仍以手术为主,少数情况下辅以化疗。早期肺癌患者切勿私自尝试服用靶向药,手术仍是当前唯一根治早期肿瘤的选择,即使是术后辅助治疗,靶向药的效果和化疗相比,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肺癌靶向药在肿瘤早期的临床应用早有研究,但效果一般,除了个别研究的结果比较正向外,多数靶向药在早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3 分子特征 靶向药,顾名思义就是瞄准肿瘤细胞特有的靶点(基因是否突变的状态)对其进行打击的一类药物,靶向药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靶向药在用药前都需要基因检测,只有存在特定的分子特征,才能有临床获益。也有一些靶向药不依赖靶点突变,如一些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这类靶向药通常需要和化疗联合使用。 肺腺癌中常见的可使用靶向药的分子特征包括以下基因突变:EGFR、BRAF、MET、HER2、ALK、ROS1、RET、NTRK1/2/3等,不同的分子特征对应着不同的靶向药。中国肺腺癌人群中约65%存在可使用靶向药的基因突变,其中以EGFR突变为主。存在EGFR敏感突变就可以考虑吃针对EGFR突变的药物(EGFR-TKI),有效性可达70%~80%,如果不存在EGFR突变,使用EGFR-TKI治疗获益的可能性极低(低于10%),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化疗。 靶向药固然好,但有“靶”才能“靶向”,如果没有靶点,那么靶向药物将无用武之地。因此靶向药物的高效性是有条件的,只针对有相应靶点的患者。我们必须先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确定突变的靶点,根据靶点信息来选择相应的靶向药治疗,盲目的使用靶向药物反而会耽误患者的治疗。 分子特征一方面可以决定患者适合用哪些靶向药,另一方面也决定着患者不能使用哪些靶向药。靶向药的机理和靶点密切相关,当靶点发生一些特殊突变,导致靶向药物不能结合靶点时,靶向药自然也就失去了功效。肺腺癌中由于靶点特殊突变导致靶向药耐药的情况较为常见,比较典型是EGFR和ALK靶向药,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发生EGFR/ALK继发突变,导致药物对靶点的抑制失效,临床表现为药物不再能控制疾病进展。除了和靶点突变相关,靶向药的临床疗效还和靶点信号通路的下游及旁路基因的突变有关,靶向药虽然抑制了靶点,但当靶点旁路和靶点下游信号通路仍处于激活状态时,靶向药一样会失去杀伤抑制肿瘤细胞的效果。以EGFR突变为例,KRAS蛋白是EGFR的下游, MET是EGFR信号通路的旁路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在检出EGFR-TKI敏感突变的同时,如同时检出KRAS或MET基因的激活突变,通常意味着患者对EGFR-TKI单药治疗不敏感。 总之,能否使用靶向药要听从肺癌专科医生的建议,家属和患者不可操之过急,在未做好各类检测的情况下,贸然使用所谓“效果好”的靶向药,应综合考虑选择对的治疗方式,权衡住院花费,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合理安排治疗项目。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胡鹏程, 耿僡临, 魏慎海,等.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20, 060(016):102-106. [2]. 刘文建, 孔祥旋. 肺癌驱动基因及其靶向治疗的价值[J]. 中华养生保健, 2020, 038(005):71-72. [3]. 王文娴 张沂平.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42):454. CN-66261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