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靶向治疗能取代传统治疗
靶向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虽然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
因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靶点、多通道形成的,靶向治疗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靶”才有疗效,然而,目前发现的靶点、靶标只有寥寥数个,能否在个体患者身上找到合适的靶点,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靶向药物可以取代传统化疗药物。例如在肺癌中,如果检测的基因型合适,那么单一的靶向药物治疗就可以,而消化道肿瘤当中,例如肠癌或是胃癌,目前还是化疗和靶向治疗联合才具有临床意义。
2.盲试靶向药更省钱
许多癌症患者认为,基因检测费用较高,如果无法检测出突变,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选择“盲试”靶向药。
但是,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很可能会导致癌症患者花费大量的费用购买、服用靶向药,结果治疗的效果却不如人意。
此前针对肺癌的一项研究分析了靶向治疗在普通人群和相应基因突变人群之间的有效性,研究指出第一代EGFR靶向药吉非替尼(Gefitinib)在EGFR突变阳性和EGFR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所有的肺癌人群中,服用吉非替尼(Gefitinib)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比进行最佳支持治疗(什么药都不吃)的患者长0.4个月。但是IPASS研究发现吉非替尼(Gefitinib)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到71.2%,而EGFR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仅1.1%。
总而言之,盲试靶向药,赌的是运气,在不知道是否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采用靶向治疗,很可能花费了大量的费用,最终却毫无效果。
3.先用一代药,耐药后用二代药,再用三代药
很多患者认为,二代靶向药,就应该在一代靶向药耐药后再使用,等二代药耐药后再使用三代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比如同样针对EGFR敏感突变靶点的一代药、二代药,就有作用区分。一代靶向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出现了T790M突变,这是二代药解决不了的。
因此,二代药并不能作为一代药耐药后的治疗方案,而应根据耐药后的再次基因检测,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而针对T790M突变靶点的药物如三代靶向药阿美替尼等。
另一方面,三代药也可以作为晚期癌症的一线治疗。比如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在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领域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数据显示,奥希替尼客观缓解率为80%(对照组为76%),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7.2个月,18个月的生存率为83%(对照组为71%)。
总而言之,一、二、三代靶向药适用人群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上并不是简单的1、2、3的顺序。
4.靶向药副作用减少就是耐药了
副作用和靶向药是否有效没有确定的关系,当然它也不能成为判断耐药的依据。
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有副作用出现时,药物疗效也很不错。但有一些服用靶向药的患者在服药以后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也出奇地好;而有些患者在服用靶向药后出现很严重的皮疹,或者一天腹泻很多次,几乎脱水,但是药物却没有效果。
如何判断靶向药耐药?
常用的临床评估方法是CT、MRI和骨E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当然患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也较重要,可以通过症状相关性的检查来进行疗效评估。
患者出现耐药的趋势后,可以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进展方式,快速进展和缓慢进展方式。耐药后,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毕竟耐药后还有很多治疗方式。
5.靶向联合效果一定更好
任何两种药物同时应用,都有可能岀现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毒性的叠加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目前临床应用的不同组合方案都是得到临床剂量递増试验验证的,组合方案的适应人群、耐受剂量及毒性都得到临床认可,才能组成合适的联合方案。
例如,虽然免疫治疗风头正盛,但是对于靶向治疗有效的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免疫治疗不但对疗效无益还会造成安全性风险!
因此,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循指南,不能想当然认为1 1>2,临床上出现过不少癌症患者盲目使用靶向药的情况,不仅对病情无益,还有可能加速癌细胞扩散,服用前一定要尊重指南及专业建议。
正确认识靶向药,逃离误区,避免“踩雷”,才能最大程度上延缓耐药的到来。另外,战术上要重视,心态上要放松,放松心态对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